全球首款,产业里程碑!
事件:近日,国内电池巨头官宣,钠新电池通过了GB 38031-2025《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认证,成为全球首款通过新国标认证的钠离子电池。
GB 38031-2025《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新国标,是我国针对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安全的最新强制性标准,将于2026年7月1日正式实施。相较于旧版标准,新国标在热扩散、底部撞击、快充循环等多个维度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其核心目标直指“从源头杜绝电动汽车自燃风险”。
在这样的背景下,钠新电池能够率先通过该项认证,其意义远超单一企业的技术突破,标志着钠离子电池在安全性这一核心指标上得到了权威认可,具有行业乃至全球层面的战略价值。汽车制造商可以更有信心地采用钠离子电池,消费者对钠电池安全性的疑虑也将大幅降低,同时,这为整个钠电池产业链提供了明确的技术标杆和发展方向,上下游企业可以依据这一标准加大研发和投资力度,形成产业协同效应。
总之,这是钠离子电池产业化进程上的重大里程碑式的事件。
钠离子电池近年产业化在默默提速:
1. 下游应用主要聚焦在新能源汽车和储能:虽然钠离子电池目前在能量密度上略逊于主流锂离子电池,但其在A00级电动车、低速电动车、两轮车以及对成本敏感、对安全性要求极高的特定商用车领域具有很强的竞争力。通过新国标认证后,车企将更有信心采用钠离子电池,加速相关车型的研发和导入,预计会有部分搭载钠离子电池的车型在2026年新国标正式实施前后推向市场。
此外,大规模储能对电池的成本、循环寿命、安全性要求极高,而对能量密度的要求相对较低,钠离子电池在这些方面具有天然优势。
2. 中游电池厂正在积极布局:多家厂商已经展示过钠离子电池电芯甚至进行装车实验,中游电池厂商普遍将2025-2026年视为钠离子电池规模化量产的关键窗口期,并纷纷公布了各自的产能规划和产品路线图。
3. 上游技术密集突破:钠离子电池的核心材料包括正极材料(如层状氧化物、聚阴离子化合物、普鲁士蓝类似物等)、负极材料(如硬碳、软碳等)、电解质(钠盐电解质)、隔膜等。经过数年的快速演进,钠离子电池产业链各环节均取得了显著进展,正处于从技术研发向规模化生产过渡的关键阶段。
比如正极材料是决定钠离子电池能量密度和电压平台的核心。目前,层状氧化物、聚阴离子化合物和普鲁士蓝类似物是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三大主流技术路线,各具优势。部分领先企业已宣布或规划了万吨级别的产能,材料成本随着技术进步和规模效应有望持续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