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台湾终于出手了! 2025年11月4日,香港和台湾几乎在同一时间,对一宗跨国电信诈骗案发起重拳出击,这次的主角,是在东南亚颇有“名气”的柬埔寨太子集团。 这个集团的老板陈志,年仅38岁,却在全球多地布下庞大诈骗网络,靠着加密货币和洗钱手法,把钱转得眼花缭乱。 如今,港台两地终于联手行动,给这个网络狠狠踩了刹车。 香港警方这边,冻结了高达27.5亿港元的资产,涵盖现金、股票、基金等多种形式,虽然暂时还没有人被拘捕,但动作已经说明问题。 而台湾方面更是雷厉风行,一口气查扣了价值45.276亿新台币的资产,还把25名嫌疑人直接带走,搜查了47个地点,行动干脆利落。 这次的目标很明确,就是围绕太子集团展开,这个集团表面上搞房地产和金融服务,背地里却经营所谓的“诈骗园区”,诱骗大量被贩运的劳工当“键盘侠”,专做虚假投资、杀猪盘,把加密货币一笔笔骗到手。 陈志这个人,身份复杂,持有多个国家的护照,手下的公司遍及东南亚。 他的诈骗手法早已升级,从最早的“冒充公安”电话诈骗,到如今用加密货币、NFT、区块链洗钱,套路越来越深,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高。 甚至有报道称,他们在越南、老挝的废弃矿场里搭建服务器,用来隐藏数据,避开监管。 这次港台出手,并不是临时起意,而是紧跟国际节奏。 今年10月,美国和英国已经先下了一城,公开将太子集团列为跨国犯罪组织,冻结了陈志名下近150亿美元的比特币和伦敦的多处房地产。 新加坡也没闲着,到了10月底,扣押了1.15亿美元的游艇和豪车。韩国方面也有动作,冻结了太子银行910亿韩元的资产,导致不少投资者上门讨债,银行一度陷入挤兑危机。 香港警方联合证监会、保险监管局,对太子集团旗下的金融牌照进行了全面清查,直接吊销了其关联的证券公司和保险中介的经营资格,堵住了洗钱通道。 而台湾查扣的资产之中,不乏一些“奢华配置”,包括11户高端住宅、48个车位、26辆超跑、60个银行账户,金额之大,令人咋舌。 更值得注意的是被拘押的25人中,有3名台籍人士早在上个月就已被美国列入制裁名单。 这说明太子集团的触角早已伸入港台本地,而这次行动,正是对内鬼的一次彻底清剿。 这类电信诈骗集团之所以难以瓦解,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不断升级的技术手段。 从剧本式电话诈骗过渡到“杀猪盘”加密货币投资骗局,他们不仅骗钱,还在骗信任,利用AI换脸技术、社交媒体包装,甚至连受害者都一时难辨真假。 而一旦得手,资金立刻通过多重账户转移到海外,最终落入匿名钱包或洗白成房地产项目,根本无从追查。 这也正是港台此次行动的突破点。通过对资金流的深度分析,警方发现一些可疑资金通过开曼群岛名义为“海鲜贸易公司”的账户频繁转账,金额异常,最终锁定了洗钱路径。 在此基础上,双方依托《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以及两岸司法互助机制,共享了关键数据,才实现了精准打击。 从这起案件可以看出,跨国犯罪集团早已不再局限于某个国家或地区,而是借助全球化和数字化的便利,四处转移、布局洗钱通道。 太子集团的行为,就是一个典型案例。他们不仅渗透合法经济,还通过房地产开发、建材采购等方式漂白资金,甚至影响到正常金融秩序。 更严重的是技术滥用正在放大这种风险。区块链本该是提高透明度的工具,如今却成了电诈集团的“挡箭牌”。 NFT、虚拟货币、AI伪装,这些看似高科技的东西,正被用来干最老套的骗术。 有业内人士指出,未来如果不完善加密货币监管机制,不强化跨境资产冻结能力,那么再高明的执法也会陷入疲于应对的困局。 事实上,太子集团已经开始将部分业务外移到非洲和拉美地区,这也是他们在亚洲“遇冷”后的新策略。 这类转移不仅增加了打击难度,也对国际合作提出更高要求。要想真正遏制电诈,必须推动更多国家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提升数据流动效率,形成全球合围。 不过,这场港台联手的行动也带来了积极信号,它证明了,只要各地愿意合作,愿意共享情报,哪怕对手再高明,也终将现形。 而这类大型案件的成功侦破,也有助于恢复公众对金融体系和执法机关的信任。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起案件也提醒我们,公众教育和企业自律同样重要。 在数字时代,很多骗局不再靠“骗话术”,而是靠“骗技术”,这就要求每一个人都要有基本的防骗意识,企业也要承担起责任,尤其是金融、科技平台,不能给诈骗提供温床。 总结来看,太子集团的故事远未结束,但港台这次的快刀出鞘,已经划开了这张隐藏得很深的诈骗网络。 未来要面对的挑战依然严峻,加密货币监管空白、国际司法协作壁垒、技术滥用等问题,还需要更大范围的制度创新和合作机制。 信息来源: 《香港、台湾冻结“太子集团”资产:总值超35亿元,涉26辆豪车、11处豪华公寓等》—扬子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