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核磁共振仪,以前飞利浦卖我们2000万。后来,我们自己研发出来了,他扭头就卖

红日观全局 2025-11-20 10:49:52

一台核磁共振仪,以前飞利浦卖我们2000万。后来,我们自己研发出来了,他扭头就卖280万。这中间蒸发的1720万,是什么?是我们的命。   想做个核磁共振检查,十多年前有时候得排上几个月,还不一定轮得上你。一问医生:设备就那几台,贵的离谱。   飞利浦的3.0T核磁共振仪,一台开价3000万人民币,进口还得捆绑CT机。你不买全套,就别想买。这不是买冰箱,这是买命。   可谁定的价?飞利浦、西门子、通用电气,他们三家,说白了控制了全球九成的市场,垄断游戏里,买家从来没有议价权。   你要设备?可以,按他们的规矩来,买一台机器,还得搭上全套服务,配件、维护、升级,全是他们说了算。   一个传感器换下来要5万美元,工程师上门一次开口就是2万块,这不是医疗保障,这是技术绑架。   价格高,还买不到核心技术。他们不卖图纸,不放源代码。控制软件要升级?对不起,请插上原厂U盘。   磁体怎么做?稀土怎么配比?梯度线圈怎么绕?全是专利封得死死的,1.5万个专利卡着脖子,我们只能当个听话的买家,掏钱,不准问。   但这个局面,中国人受够了。2015年,中科院郑海荣院士带着团队,从零开始啃这块硬骨头,他们不靠“逆向工程”,而是真刀真枪地搞原创。   搞不定的算法自己写,绕不过的专利就另辟蹊径,他们提出“隐正则化稀疏快速成像理论”,用自己的思路做出了第一台国产3.0T核磁共振设备。   七年后,国产设备不光能拍静态图,还能拍动态影像。2022年,全球首台5.0T磁共振系统在中国上市,分辨率达到了200微米,超过了市面上大多数欧美设备。   再到2024年,武汉中科牛津波谱公司干脆把德国、日本几十年垄断的600兆超导核磁共振波谱仪也自己造出来了。   最关键的,是价格。我们做出来的设备,性能对标国际一流,但只卖293万元,价格是进口设备的十分之一都不到。   飞利浦看着干着急,自己原来卖3000万的设备,扭头就降到了280多万。   打个比方,原来卖一台机子的钱,现在能买十台,差价呢?蒸发的2720万,是谁赚走的?是垄断,是技术壁垒,是我们当年买不起设备的病人。   这场博弈,不只是价格战,更是技术对决。以前我们缺的不是钱,是技术命门被卡。现在我们有了自己的核心磁体,有了自己的梯度线圈和软件算法。   不需要再靠进口配件,也不用等国外工程师飞过来修机器,宁波造的梯度线圈,深圳制的高精密电容,现在都能批量供货,利润率从5%涨到了15%,产业链火了,整个市场的规则也开始变了。   进口品牌也不得不低头。飞利浦、GE、西门子纷纷下调价格,维修费、服务费都打了骨折。以前国产设备进不了大医院,现在连基层医院也配上了。   2024年,国产高端核磁共振设备在国内新增市场的占比已经达到33.51%,进口设备的份额跌到了47%。这不是小打小闹,这是市场话语权的转移。   对老百姓来说,这个变化是实打实的,以前做一次核磁检查动辄上千元,现在很多地方只要三四百,医保还能报销,个人只掏几十块钱。   县级医院也能配备设备,不用再大老远跑到省城。晚期癌症患者的复查率提升了37%,不是因为医生变多了,而是设备下沉了。   中国制造不仅满足了自己,也走出了国门,联影医疗的设备已经出口到肯尼亚、巴西等23个国家,当地的检查费用因此下降了六成。   过去,这些国家买不起顶级设备,如今靠中国智造,能让更多人看得起病、查得了体。   这场逆袭,不是靠补贴,也不是靠低价倾销。是靠十多年死磕技术的坚持,是靠不服输的研发精神。   我们没有靠别人施舍什么“国际福利”,是自己把命运攥回手里。   2025年上半年,中国医疗器械领域的进出口首次实现顺差,顺差金额达到了71.1亿美元。从被动进口到主动输出,中国制造的底气越来越足。   当年3000万买一台核磁共振仪,今天不到三百万就能造出来。   剩下的那2700多万差价,是我们一次次谈判失败的代价,是我们被卡脖子时的无力感,是无数患者错过早期诊断的悲剧。现在,这笔账,我们自己算清楚了。   技术垄断,曾经是欧美国家筑起的高墙,用来锁住全球市场,用来换取所谓“高福利”。   而今,中国用一台核磁共振仪告诉世界:真正的福利,不是别人给的,是靠自己拼出来的。   信息来源: 《“人体显微镜”5.0T磁共振落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上观新闻

0 阅读:28

评论列表

何时微笑成了一种奢求

何时微笑成了一种奢求

2
2025-11-20 11:34

检查费便宜了么

猜你喜欢

红日观全局

红日观全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