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日本后,不要买他们的东西!”1957年,中国代表团出发前,周总理板着脸下了死命令,不能买日货,可刚踏上日本农田,王震将军就两眼放光盯上一台“铁疙瘩”,当场拍板:这玩意儿,违令也得扛回国! 1957年秋天,国家农垦部部长王震要带个农业代表团去日本。 那时候中日还没建交,王震又是打日本鬼子出了名的猛将,有人私下嘀咕:“这去了安全吗?” 这话传到毛主席耳朵里,伟人摆了摆手说:“他这个人没有怕的东西!” 出发前,周总理特意找王震谈了话,别的都好说,就强调了一条:到了日本,什么东西都别买。 总理有自己的考量,那时候日方一门心思想跟咱们通商,这禁令是外交上的一步棋。 王震点头应下,带着三十个农林牧农机方面的专家就出发了,这一去就是两个月,几乎天天扎在日本农村里。 农村的路不好走,可王震眼睛亮得很,一天车队路过一片刚收割的稻田,他突然喊停车,朝着田里一台小巧的机器快步走去。 那机器装着两只小橡胶轮子,驮着个小发动机,上面有根长把手能当方向盘,扶手下还安着个座位。 主人家通过翻译说这叫手扶拖拉机,王震围着转了三圈,又坐上去试了试,下来就跟身边人说:“这玩意儿好,咱们南方的水田正用得上!” 后来他又发现个新鲜东西,日本农民下雨天干活,身上披的不是咱们的蓑衣,是薄薄的塑料薄膜雨衣,轻便得很。 跟日本专家聊天时他提起来,对方笑着说这不算啥,塑料薄膜盖在地里能种反季节菜,育苗的时候用了能多收不少。 王震一听就攥紧了拳头:“这东西必须弄回中国去!” 临回国前,王震跟大家说要买点手扶拖拉机样机和塑料薄膜样品,随行的人赶紧拉他袖子:“总理说了不能买啊!” 王震沉了沉脸,声音不大但很坚决:“总理的话我记着,但这两样东西能让咱农民少受累、多打粮,咱不能因为一条禁令就放掉这个机会。” 就这么着,他硬是拍板把这两样“日货”买了下来。 回国后王震第一时间就去找总理“认错”。 总理一见他就乐了,指着他说:“我就知道你王胡子管不住自己,特意交代过,还是买了吧?” 王震刚要开口,总理又接了句:“不过你买得好,这两样东西确实是宝贝!” 王震没歇着,马上给中央写报告,把手扶拖拉机和塑料薄膜的好处写得明明白白,还提了怎么造、怎么推广的办法。 靠着他的推动,没几年咱们自己的手扶拖拉机就造出来了,批量生产后拉到农村,农民们都抢着用。 这小东西真能顶事,犁地、播种、收割、拉货啥都能干,大伙儿都叫它“多面手”,到了六十年代,南北方的田里到处都能见到它的影子。 塑料薄膜也派上了大用场,育苗的时候盖一层,苗长得又快又壮,反季节的蔬菜也端上了老百姓的饭桌。 后来有些地方瞎搞“拖拉机大会战”,明明没条件还硬要造,王震知道了骂道:“这是瞎念经!” 那时候他被下放到江西红星垦殖场,当地农机厂要造五百台拖拉机,实在造不出来就拆了一台拼凑,结果开到厂门口就熄火了。 王震气得拍了桌子,跟厂里人说:“别搞这劳民伤财的事,赶紧做收割机、粉碎机这些急需的!出了问题我担着!”就这么把歪路给扭了过来。 1978年他当副总理的时候,听说日本的地膜覆盖技术能让粮食大幅增产,立马让人去引进,还给进口的机器题了字:“地膜系友情”。 1981年去新疆考察,听说石河子的地膜棉亩产两百七十斤,他亲自跑到田里看,还跟农场场长签合同: “你把三万五千亩棉田都盖地膜,亩产超一百五十斤每人奖一百四十块,超两百七十斤奖三百八十块!” 他还拉着农垦部的人一起签字担保。 那年秋天邓小平去新疆,看着一人高的棉花地,对着王震说:“王胡子,你带了个好头,把地膜推开了!” 王震这“违令”的事,是心里装着老百姓的饭碗。 总理的禁令是为了外交大局,他买东西是为了农业发展,说到底都是为了国家。 那时候不少人觉得“外国的东西不能碰”,王震不这么想,他只看对不对老百姓有用、对国家有利。 他带回来的不只是两台机器、几卷薄膜,是一种“不管啥技术,能让咱变强就拿来用”的务实劲儿。 真正的革命者,从来都是把百姓的饭碗、国家的根基放在最前,教条框不住初心,禁令挡不住担当。 【评论区聊聊】你身边还听过老一辈革命者这种务实为民的故事吗? (信源:王震“违令”“购日货”的故事——安徽党史方志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