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忍的时候,中美打不起来。中国不忍的时候,中美有打起来的风险。但中国忍了你美国

史之春 2025-10-22 18:44:22

中国忍的时候,中美打不起来。中国不忍的时候,中美有打起来的风险。但中国忍了你美国几十年,把中国习惯当成日本韩国了,还是把中国习惯当成法国德国了?   中国曾经的“忍”,那可不是怕谁,实在是当时的家底不允许硬碰硬。2000年前后中国刚加入WTO,经济刚起步,GDP还不到美国的十分之一,工业设备、核心技术大多得靠进口。   那时候美国要在贸易上提要求,比如让咱们多买他们的农产品、开放市场,咱们都尽量顺着来;就算在科技领域受点委屈,比如早期芯片产业被卡脖子,也没撕破脸,就想着先攒实力,把日子过好再说。这种“忍”其实是种策略,就像家里刚盖房,得先稳住邻居,等自己院子扎结实了再说话,这时候中美有合作的底子,美国能从中国赚着钱,自然没必要打起来。   那几十年里,美国确实从这种“忍”里尝到了甜头,慢慢就把咱们当成了能随便拿捏的角色,就像对日本和韩国那样。   你看日本,二战后一直受美国军事保护,连自己的军队都叫“自卫队”,美国让它在半导体领域让步,它就得乖乖听话;韩国更不用说,美军基地就在自家国土上,在外交上基本得跟着美国的调子走。   美国看中国处处忍让,就以为咱们也会像日韩那样,永远做个“听话的小弟”,可他们忘了,中国从来不是谁的附庸,忍只是暂时的,不是永远。   再说说法国德国,表面上看着是欧洲大国,其实也没能真正摆脱美国的影响。前几年北溪管道被炸,原本跟俄罗斯好好做能源生意的德国,一下子就被绑上了反俄的战车,只能高价买美国的天然气;法国之前还喊着北约“脑死亡”,想搞欧洲自主,可到最后还是得跟着美国的步调走。   美国可能觉得,中国就算发展起来,也会像法德那样,在关键问题上妥协,可这想法压根没看清中国的底气。   真正让情况变味的,是美国得寸进尺,把中国的忍让当成了软弱。2018年特朗普政府突然发动贸易战,给中国商品加高额关税,原本以为能逼咱们让步,没想到咱们开始反击,对美国的大豆、玉米也加了税。这还不够,美国又在科技领域下狠手,卡华为的芯片供应,甚至不许别的国家给咱们卖高端光刻机。   更过分的是在台海问题上,一边说遵守一个中国原则,一边往台湾卖武器,还喊着要把台湾打造成“豪猪”,这可是碰了中国的红线——国家主权这事儿,从来没有商量的余地。   这时候中国再忍,就不是策略而是退让了,所以“不忍”是必然的。可这一不忍,风险就来了,因为美国不习惯啊。以前他们说啥咱们都接着,现在居然敢反制,比如限制镓、锗这些关键矿产出口,直击美国芯片产业的命门;在南海、台海搞军演,展示“区域拒止”能力,让美国航母不敢随便靠近。   美国觉得自己的霸权被挑战了,就更容易铤而走险,比如派军舰闯西沙、拉着盟友搞围堵,双方的摩擦多了,冲突的风险自然就上升了。   其实中国的“不忍”不是故意挑事,是实在被逼到了份上。这几十年咱们的实力早不是当年了,GDP从美国的13%涨到了75%,制造业规模占了全球五分之一,连芯片都能自己造了,有底气保护自己的利益了。就像家里日子过好了,院子也垒高了,邻居再想来拆墙,肯定不能再忍了。   可美国还抱着老眼光,觉得能像拿捏日韩法德那样拿捏咱们,这种误判才是风险的根源——他们总觉得中国该继续让着,却忘了咱们有自己的底线,碰了底线,谁也不会再忍。   说到底,“忍”的时候打不起来,是因为中国主动给合作留了空间;“不忍”的时候有风险,是因为美国不愿接受中国变强的事实,还想靠施压维持霸权。   美国把中国当成日韩法德,本身就是个大错特错的判断,那些国家要么受美国军事控制,要么在资源、安全上依赖美国,可中国不一样,咱们有完整的产业链,有强大的国防,更有维护主权的决心。美国要是还醒不过来,继续踩红线,那冲突的风险真不是说着玩的,但这责任,可不在于中国不再忍让。

0 阅读:34

猜你喜欢

史之春

史之春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