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下午,联合国安理会就中国、俄罗斯提出的关于延长对伊朗制裁豁免期限的决议

文人学社 2025-09-27 10:55:23

9月26日下午,联合国安理会就中国、俄罗斯提出的关于延长对伊朗制裁豁免期限的决议草案进行表决。 2015 年《联合全面行动计划》达成后,安理会通过决议豁免伊朗部分民用核活动相关制裁,允许其进口核反应堆所需设备与材料,这一豁免机制每两年需审议延长。 2025 年豁免期限将至,伊朗核问题谈判陷入停滞,美国及部分欧洲国家主张收紧限制,认为应终止相关豁免以施压伊朗重返谈判桌。 中国与俄罗斯联合提交的决议草案,明确提议将豁免期限延长至 2027 年底,并新增允许伊朗进口核废料处理设备的条款。 草案同时强调,豁免范围严格限定于民用领域,不涉及任何军事相关技术,且需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常态化核查。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在表决前的发言中提及,延长豁免是保障伊朗民用核活动合规性的必要举措,也是为重启谈判创造条件。 表决结果显示,草案获得 5 票赞成、4 票反对、6 票弃权,因未达到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的要求而未通过。 投反对票的国家认为,伊朗近期的核活动超出民用范畴,延长豁免可能削弱制裁效力。 弃权国家则表示,草案内容需进一步平衡各方关切,建议通过非正式磋商寻求共识。 阿拉格齐的感谢发言聚焦中国的外交努力。 他在会上提及,中国在草案提交前曾多次协调安理会成员国立场,与伊朗保持密切沟通,确保草案内容既符合国际核不扩散标准,又能满足伊朗民用核设施的实际需求。 伊朗目前运行的布什尔核电站已进入燃料更换周期,所需的专用设备依赖豁免机制进口,若豁免终止将直接影响电站正常运转,波及周边地区的电力供应。 中国推动豁免延长的动作并非偶然。 2025 年以来,中国已三次在安理会相关议题中强调对话重要性,反对单方面升级制裁。 3 月,中国与伊朗共同举办 “核问题外交对话论坛”,邀请多国专家探讨务实解决方案;6 月,中国外交部中东问题特使访问德黑兰,就豁免延期问题与伊朗核问题首席谈判代表交换意见。 这些行动与中国在中东问题上的一贯立场一致,即坚持通过多边协商化解分歧。 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报告为豁免的必要性提供了支撑。 该机构 2025 年 8 月发布的核查报告显示,伊朗已按要求向机构通报所有民用核设施的运行情况,未发现核材料 转用迹象。 报告同时指出,布什尔核电站的安全维护需要持续的设备更新,若相关进口受阻,可能引发核安全风险。 这一结论成为中国推动豁免延长的重要依据。 草案未通过并未终结对话空间。阿拉格齐在会后透露,伊朗仍愿意在《联合全面行动计划》框架下重启谈判,中国的提议为后续磋商保留了基础。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表示,中方将继续发挥协调作用,推动各方回到谈判桌前,避免局势向对抗方向发展。 多个阿拉伯国家及非盟代表也发声支持中方努力,认为单边制裁无法解决问题,对话才是唯一出路。 这场安理会表决虽未达成预期结果,却清晰展现了中国在多边事务中的建设性角色。 不同于动辄施压的对抗性做法,中国通过提交决议草案、协调各方立场、坚持对话优先的行动,为复杂议题的解决注入理性力量。 阿拉格齐的感谢,既是对中国外交努力的认可,也是对多边主义价值的重申。在分歧加剧的国际舞台上,这样的务实行动与真诚努力,正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要正能量。

0 阅读:21

猜你喜欢

文人学社

文人学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