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韩国和日本没有想到的是,尽管他们主动和美国积极谈判,但依然没有就贸易问题取得良

文人学社 2025-09-27 10:55:22

令韩国和日本没有想到的是,尽管他们主动和美国积极谈判,但依然没有就贸易问题取得良好进展,美国要求他们拿出更多现金投资。 韩国的谈判进程早在 7 月底就显露端倪。当时韩美已达成贸易协议框架,但具体执行方案始终未能敲定。 美方提出的要求逐步清晰:韩国需向美国投入 3500 亿美元资金,同时采购价值 1000 亿美元的液化天然气等能源产品,还要全面开放市场接纳美国汽车与农产品。 这样的条件让谈判陷入停滞,韩国总统李在明公开表示,缺乏保障措施的投资要求可能让韩国经济面临类似 1997 年金融危机的风险。 谈判期间发生的意外事件更添波折。 美国移民执法人员在佐治亚州突击检查了韩国现代汽车与 LG 新能源合作的电池工厂,抓捕 475 名无合法身份者,其中逾 300 人为韩国公民。 这一行动引发韩国民众不满,也让韩企对在美投资的顾虑加深。企业层面的担忧与政府面临的谈判压力交织,使得韩国在满足美方投资要求上更显谨慎。 日本的贸易困境同样在 9 月集中显现。 作为对美出口支柱的汽车产业首当其冲,8 月日本对美汽车出口额同比下降 28.4%,拖累整体对美出口额下滑 13.8%,这已是日本对美出口连续第五个月下降。 即便美国已将汽车关税从 27.5% 降至 15%,仍未扭转出口疲软态势。 更让日本企业不安的是,美方还在考虑对半导体及药品加税,相关行业前景充满不确定性。 美方的投资要求已在日本企业身上留下印记。 为对冲关税影响,丰田等汽车制造商被迫扩大美国本土产能,增加本地零部件采购。日本制铁斥资收购美国钢铁公司后,却遭遇更复杂的局面。 该公司计划关闭美国伊利诺伊州一座早已停产的钢铁厂,却被美国政府动用 “黄金股” 叫停,未来的产能调整与重组陷入被动。 这种投资后的经营干预,让日本产业界对美方的投资要求更添警惕。 日韩企业的反应正在悄然变化。 三菱和马自达开始减少低价车对美出口,转而开拓其他市场。东大阪市一家弹簧制造厂的订单已出现下滑,因下游汽车零部件厂商正将产能转移至美国。 这种产业迁徙带来的连锁反应,逐渐渗透到两国的中小企业群体,形成新的经济压力。 美国国内的政策逻辑构成谈判的深层背景。40 年前主导 “广场协议” 的美国,如今的贸易政策更强调 “美国优先”。 日本媒体在 “广场协议” 签署 40 周年之际发文担忧,美方可能以弱势美元促进出口,重蹈当年影响日本经济的覆辙。 美国财政与贸易双赤字问题未改,却试图通过贸易谈判转移压力,要求盟友加大投资成为重要手段。 谈判僵局中,日韩两国并未停止寻求破局的努力。 韩国政府强调达成具备商业合理性的协议是核心任务,正在与美方就投资保障措施展开细节磋商。 日本经济再生大臣赤泽亮正表示,政府正全力缓解美国关税措施的影响,产业界也在加速开拓多元化市场。 这种在压力下的积极调整,成为两国应对贸易困境的重要方向。 国际社会对这种谈判模式的关注持续升温。专家指出,贸易合作的本质应基于互利共赢,过度强调单方面利益诉求不利于长期合作。 日韩企业在调整策略的过程中,也在探索更稳健的国际化路径,减少对单一市场的依赖。这种探索不仅有助于应对当前谈判困境,更在为未来的国际贸易互动积累经验。 谈判仍在继续,日韩两国的应对展现出务实态度。面对美方超出预期的投资要求,两国并未陷入被动停滞,而是在维护自身利益基础上积极沟通,同时加速内部产业升级与市场多元化布局。

0 阅读:22
文人学社

文人学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