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众议院议长约翰逊直言,中国禁止英伟达芯片令美中关系紧张,并称中国为美国的“对手”;与此同时,英伟达CEO黄仁勋也表态,对中国禁买其AI芯片的报道“深感失望”。网友评论:不让美国企业在中国市场赚钱终于起到效果了,中国自主替代才刚刚开始,操作系统基座逐步夯实,PC、服务器级CPU逐步强替,嵌入级MCU也逐步应用在打印机设备中。 约翰逊的表态发生在国会一场关于中美经济关系的听证会上。他提及的芯片相关举措,实则是中国基于自身产业发展需求的正常调整。 在此之前,美国已多次对芯片出口实施限制,2025 年 4 月,英伟达曾公告称收到美方通知,限制 H20 芯片对中国出口。 这种持续的出口管控,促使中国加快产业链自主化布局,相关调整并非针对特定企业的对抗性举措。 黄仁勋的失望情绪背后,是中国市场对英伟达的重要性。 这位 CEO 曾在 2025 年 3 月的 GTC 大会上展示数据,2024 年美国前四云厂采购 130 万颗 Hopper 架构芯片,2025 年这一数据飙升至 360 万颗 Blackwell GPU,以此证明 AI 芯片需求的增长态势。 中国作为全球重要的 AI 市场,自然是其业务增长的关键区域,市场需求变化带来的影响直接反映在企业表态中。 网友关注的自主替代进程,已在多个领域显现成果。操作系统基座建设持续推进,国内自主研发的操作系统在政务、金融等领域的适配设备数量同比增长 40%,兼容性与稳定性通过大规模应用得到验证。 PC 与服务器级 CPU 的替代步伐加快,2025 年上半年,国产 CPU 在国内服务器市场的采购占比提升至 18%,较去年同期增长 6 个百分点,部分互联网企业的数据中心已实现批量换装。 嵌入级 MCU 的应用突破更为具体。打印机设备成为这一领域替代的先行场景,国内主流打印机厂商已完成国产 MCU 的适配测试,相关机型开始批量生产。 这些 MCU 芯片在打印速度、能耗控制等指标上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且供应周期更稳定,受到下游制造商青睐。数据显示,2025 年第三季度,国产 MCU 在打印机领域的渗透率已超过 25%。 自主替代的推进依托于持续的研发投入。2025 年 1 至 8 月,中国半导体产业研发投入同比增长 22%,其中芯片设计领域投入增速达 28%。 国内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共建的联合实验室数量突破 150 个,聚焦 CPU 架构、芯片制造工艺等关键技术环节。这种产学研协同模式,加速了技术成果向实际产品的转化。 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相互依存性并未因自主替代而减弱。中国既是芯片消费大国,也是全球半导体制造链条中的重要环节。 2024 年,中国半导体市场规模占全球比重达 34%,即便在自主替代推进的背景下,国内市场仍为国际芯片企业保留合理空间。 行业分析指出,完全的 “脱钩断链” 不符合任何一方利益,技术竞争与合作并存仍是产业常态。 中国在芯片领域的发展始终保持开放姿态。 商务部多次表示,欢迎各国企业在遵守中国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开展半导体领域合作,反对将技术问题政治化。 国内企业在推进自主替代的同时,也与国际伙伴保持着技术交流与市场合作,这种开放与自主并重的发展路径,为产业长期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约翰逊的表态与黄仁勋的情绪,反映出全球半导体产业格局调整期的复杂心态。而中国自主替代的务实进展,则展现出应对变化的内生动力。 从操作系统到核心芯片,从实验室研发到市场应用,每一步突破都凝聚着产业界的努力。这种在挑战中寻求自主发展的韧性,不仅支撑着国内产业链稳定,也为全球半导体产业多元化发展注入正能量。
中国首台国产浸没式DUV光刻机测试,突破美国芯片封锁关键一步好消息!国产机器重大
【3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