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还是发生了!8月31日湖南长沙,一男孩上完厕所起身时,突然察觉有一团“肉”从下体掉了出来,低头一看吓坏了,赶紧呼喊家长过来,随后男孩被送往医院检查,结果显示为“直肠脱垂”,而造成这一情况的,竟是他生活中的一个坏习惯! 医生告知病因是“长期蹲厕玩手机”,这个看似普遍的行为,瞬间成了威胁健康的“隐形杀手”。 男孩“边蹲厕边玩手机”的习惯,看似只是“浪费时间”,实则在悄悄给肠道“施压”。据潇湘晨报报道,男孩每次上厕所必带手机,一玩就“上头”,蹲厕时间基本保持在半小时左右。 这个时长,早已超出了身体的承受范围。从生理机制来看,人在蹲姿时,腹部压力本就比站姿更高,而长时间保持蹲姿,会让直肠静脉丛持续充血,肠道受到的挤压也会不断累积。 男孩专注于手机内容时,不仅会忽略身体发出的“排便结束”信号,还会无意识地延长蹲厕时间,导致直肠黏膜在持续压力下逐渐松弛、下垂,最终出现“肠子掉出来”的直肠脱垂症状。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习惯并非个例,如今很多人都有“蹲厕刷手机”的毛病,有人刷短视频、有人看小说,不知不觉就把10分钟的事拖到半小时,却没意识到,每多蹲一秒,肠道就多一分风险。 医生诊断的“直肠脱垂”,远非“掉块肉”那么简单,它是身体发出的“健康预警”。 所谓直肠脱垂,通俗说就是直肠壁部分或全层向下移位,轻度时脱垂物可自行回纳,严重时需用手推回,甚至无法回纳,可能引发感染、出血等并发症。 长沙男孩的情况,正是长期蹲厕导致腹压过高的典型结果:正常情况下,蹲厕时间建议控制在10分钟内,此时肠道能在合理压力下完成排便,身体也能及时恢复; 但超过这个时长,腹压会持续升高,像“按压气球”一样挤压直肠,久而久之,直肠周围的支持组织松弛,就容易出现脱垂。医生提到的“严重时需用手推进去”,并非夸张表述。 临床中,确实有不少患者因长期不良蹲厕习惯,发展到每次排便后都需手动复位的程度,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增加手术风险。 男孩的遭遇,其实是给所有人提了个醒:小习惯里藏着大健康,忽视不得。 想要避免直肠脱垂这类问题,关键在于养成“科学蹲厕”的习惯,核心就是“控时+专注”。首先要改掉“蹲厕带手机”的毛病。 把手机放在卫生间外,让注意力集中在排便本身,利用身体的自然反射完成过程,而非靠手机“拖延时间”。 其次要严格控制蹲厕时长,牢记“10分钟原则”:如果10分钟内仍未排便,说明此时肠道暂无排便需求,可先起身活动,待有便意再去,避免强行蹲厕; 若经常出现排便困难,可通过调整饮食(多吃膳食纤维)、增加运动(促进肠道蠕动)来改善,而非依赖“长时间蹲厕”硬挤。 此外,还要注意蹲厕姿势——虽然普通蹲坑是常见方式,但避免过度用力、保持腰背放松,也能减少对肠道的压力。这些方法看似简单,却能从源头降低直肠脱垂、痔疮等肛肠疾病的风险。 长沙男孩的经历,虽只是一个个案,却折射出当下很多人“忽视健康细节”的通病。手机带来的便利,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碎片化时间全利用”的习惯,却忘了有些场景; 比如蹲厕——需要“留白”与“专注”。直肠脱垂的痛苦,不仅让男孩承受了身体的折磨,也给家长和所有看到这则新闻的人敲响警钟:健康从不是“出问题后补救”,而是“日常习惯中预防”。 从今天起,放下蹲厕时的手机,守住10分钟的时限,就是对自己肠道健康最直接的保护——毕竟,比起“化身人工推肠机”的麻烦,“速战速决”的蹲厕习惯,才是最值得坚持的选择。 信息来源:潇湘晨报·晨视频 2025-8-31
悲剧还是发生了!8月31日湖南长沙,一男孩上完厕所起身时,突然察觉有一团“肉”从
锴锐说科技文化
2025-09-04 23:35:58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