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汉奸是谁?远比汪精卫更加可恨。若是无他,日本连中国大门都进不了。 1931年抗战时期有个叫黄濬的人,藏在国民政府的心脏地带,用一次致命泄密,让中国错失了抵御日军的关键机会。 他不像汪精卫那样“明火执仗”地投敌,而是披着“忠臣”的外衣暗通外敌,其造成的破坏,比公开的敌人更让国家痛彻心扉。 黄濬并非无名小卒,而是国民政府行政院的秘书,身处权力核心,能接触到军事部署、政务规划等核心机密。 国家给了他高薪厚禄,寄予他守护家国的期望,可他却早已被日本情报机构收买,成了潜伏在中枢的“蛀虫”。当时国民政府为了阻挡日军军舰沿长江入侵,正秘密规划长江口防御体系。 从布防点位的选择,到弹药库的具体位置,再到军队调动的时间节点,每一项都是耗费无数人力物力制定的“保命计划”。 可负责参与此事的黄濬,却把这些机密像送“私人礼物”一样,悄悄传递给了日本情报人员。这种“身居要职却通敌”的行为,直接掐断了中国抵御外敌的“防线根基”,比战场上的溃败更具毁灭性。 真正让黄濬的“汉奸行径”被永远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是“江阴要塞泄密案”——这起事件,差点让中国失去长江防线的主动权。 当时日军多艘军舰因执行任务,还滞留在长江内河,国民政府敏锐地抓住这个战机,制定了“封死江阴江面,困死日军军舰”的计划。 要知道,这些军舰相当于日军的“移动炮台”,若能将它们困在长江,不仅能大幅削弱日军的海上战力,还能至少延缓日军进攻华东半年时间,无数百姓能因此躲过战火。 可就在计划即将实施的关键时刻,黄濬把消息泄露给了日本。日军军舰连夜紧急掉头,沿着长江全速撤离,硬生生从即将闭合的“口袋”里逃脱。 原本能重创日军的“好棋”,因为黄濬的背叛彻底落空,无数将士的心血付诸东流,中国失去了一次改变抗战初期战局的重要机会。 黄濬比汪精卫更可恨,根源在于他的“背叛更隐蔽,伤害更彻底”。汪精卫投敌后,至少还顶着“伪国民政府”的名头,公开与国家为敌,国人能清晰地认清他的真面目,进而凝聚起反制他的力量; 可黄濬却一直以“国民政府官员”的身份活动,利用职位带来的信任,不断窃取机密、输送情报。他的背叛像一把藏在暗处的尖刀,在国家最需要防备的时候,从内部狠狠刺穿了防线。 汪精卫破坏的是政权的颜面,而黄濬毁掉的,是一个国家抵御外敌的“最后安全网”。 若没有他的泄密,日军想轻易突破长江防线、撕开中国大门,绝不会如此顺利;若计划成功,抗战初期的局势或许会截然不同,无数同胞的生命也能得以保全。 直到日军军舰“反常撤离”,国民政府才意识到内部出了内鬼,开始全力追查泄密源头。随着调查深入,黄濬与日本情报人员的往来证据逐渐浮出水面。 包括加密信件、秘密接头记录,以及他传递出去的机密文件副本。被抓时,黄濬还试图装出“无辜”的模样,谎称自己是“被胁迫”,可铁证如山,他的狡辩苍白无力。 最终,黄濬被依法执行枪决,这个隐藏在国民政府核心的“内鬼”,终于为自己的背叛付出了代价,也算是给那些因他泄密而牺牲的将士、因日军提前进攻而受难的百姓,勉强有了一个交代。 黄濬的案例,至今仍在警示着后人:明面上的敌人不可怕,藏在内部的“蛀虫”才最致命。他们利用信任窃取国家利益,用同胞的鲜血换取个人荣华,其行为比公开的投敌者更让人不齿。 回望那段历史,我们既要记住汪精卫之流的公开背叛,更要警惕黄濬这类“暗箭伤人”的内鬼——因为只有守住内部的防线,才能真正抵御外部的侵略,这是历史留给我们最深刻的教训之一。 参考资料: 陆以正.《军统内幕揭秘》. 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93年. 李敖.《蒋介石研究》.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1942年,一500人的日军骑兵与只有300人的八路军骑兵相遇。敌军官手持望远镜
【6评论】【1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