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还是发生了!8月31日,河南信阳,一女子回家之后正要上厕所时,结果却发现马桶里有一只蝙蝠,女子着急不已就伸手去抓蝙蝠,结果却被咬了一口,手部肿胀不堪!女子到了医院后,医生表示她要打12针才行,网友:这蝙蝠原来这么吓人! 当天女子下班回家,因一路憋尿,进门后便直奔卫生间,可刚掀开马桶盖,就看到一只巴掌大的蝙蝠正缩在马桶内壁上,黑色的翅膀收拢着,时不时小幅扑动,显然是被困在了狭小空间里。 女子瞬间慌了神:一方面尿急难耐,想尽快处理完上厕所;另一方面又怕蝙蝠乱飞,万一飞到客厅或卧室,后续更难收拾。 她站在卫生间门口犹豫了几秒,既没想着去查怎么驱赶蝙蝠,也没考虑找工具辅助,只觉得 “抓起来扔出去最快”—— 毕竟在她看来,蝙蝠体型不大,应该不难控制。 于是她撸起袖子,小心翼翼地伸出右手,指尖刚碰到蝙蝠的翅膀,原本还算安静的蝙蝠突然剧烈挣扎起来,尖细的牙齿瞬间咬住了她的虎口处,一阵刺痛让她下意识地甩手; 蝙蝠掉回马桶后迅速飞出窗外,而她的虎口已经开始泛红,几秒后便肿了起来,还隐隐透着淤青。 她赶紧用清水冲洗伤口,可肿胀并没有缓解,反而越来越明显,这才意识到情况不对,抓起手机就往医院跑。 女子之所以会被咬,本质上是对蝙蝠的习性与应激反应完全不了解。蝙蝠作为夜行性动物,白天本就处于弱势状态,被困在马桶这种封闭、明亮的环境中时,早已处于高度紧张的自卫状态; 一旦感受到人类的肢体接触,第一反应就是用牙齿和爪子反击。 而女子既没考虑到 “直接用手接触会触发蝙蝠的自卫本能”,也没意识到 “即使体型小,蝙蝠的牙齿仍能穿透皮肤传播病毒”,仅凭 “想快速解决问题” 的心态贸然行动,最终导致受伤。 更关键的是,她在整个过程中完全没有 “安全防护” 的意识。 哪怕找个塑料袋、手套套在手上,或者用马桶刷等工具辅助驱赶,都能避免直接接触,可这些简单的防护措施,都被她因 “着急” 而忽略了。 而这次咬伤带来的后果,远比女子预想的更严重。到医院后,医生检查伤口后立刻告知,蝙蝠是狂犬病病毒的高危宿主,即使伤口看起来不深,也必须立即接种狂犬病血清和疫苗。 当天她就注射了 7 针血清和 1 针疫苗,后续还需要分 4 次注射剩余的疫苗,总共 12 针,光是治疗费用就花了 1000 多元。 医生还特别提醒,若再晚来一点,病毒一旦扩散,后果不堪设想。女子事后回忆起来也十分后怕:“当时就想着赶紧把蝙蝠弄走,根本没多想,现在才知道,那一下差点闯了大祸。” 蝙蝠之所以比宠物狗等常见动物更危险,核心在于其携带的病原体与传播风险的特殊性。很多人对蝙蝠的认知停留在“网上视频”,却不知它是多种致命病毒的宿主。 狂犬病病毒、汉坦病毒、冠状病毒等均可通过蝙蝠的咬伤、抓伤或排泄物传播。 与宠物狗咬伤不同,蝙蝠咬伤往往伤口较小、不易察觉,但病毒潜伏期长、致死率高:一旦感染狂犬病病毒,若未及时接种疫苗,病死率几乎为100%。 面对误入室内的蝙蝠,科学的应对方法其实简单且安全,完全能避免类似伤害。正确的处理逻辑应围绕“不接触、巧驱赶”展开:第一步,保持冷静,避免惊扰蝙蝠。 像女子那样急于抓捕,反而会增加被攻击的概率;第二步,利用蝙蝠“怕光”的习性,打开室内所有灯光,同时敞开门窗,为蝙蝠留出逃生通道,多数情况下蝙蝠会自行飞向户外黑暗处; 第三步,若蝙蝠仍不离开,可通过敲打锅碗瓢盆等方式制造噪音,利用其“怕噪音”的特点进一步驱赶,全程无需任何肢体接触。 这些方法既无需专业工具,又能最大程度保障人身安全,而女子若能采用这些方法,完全可以避免咬伤与后续的治疗代价。 这起事件给所有人敲响了“野生动物接触安全”的警钟,背后的反思远超“蝙蝠危险”这一单一认知。一方面,它提醒我们要主动学习野生动物应急知识。 日常生活中,除了蝙蝠,遇到老鼠、黄鼠狼、蛇等闯入室内时,都应遵循“不接触、科学驱赶”的原则,提前了解它们的习性与应对方法,而非盲目处理; 另一方面,它暴露了公共安全宣传的不足,很多人对蝙蝠的风险认知仅停留在“听说危险”,却不清楚具体危害与应对措施,相关部门可通过社区宣传、短视频科普等方式,普及野生动物接触安全知识; 此外,事件也反映出“应急心态管理”的重要性,遇到突发状况时,“安全优先”应始终大于“效率优先”,一时的耐心等待,远比后续的痛苦治疗与经济损失更值得。 信息来源:《河南女子徒手抓蝙蝠被咬伤,整个手部肿胀起来,医生称需要打12针》大象新闻
“防不胜防!”2025年8月,河南信阳,一女子回家上厕所时,看见蝙蝠掉进厕所水坑
【3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