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俄罗斯放着几十万的正规军不用,却大量使用雇佣兵? 从表面看俄罗斯正规军规模并不小,经过扩招后,现役部队达130万人,其中陆军约40万。但细究其构成,问题便浮出水面。刨除海军、空军及驻守远东、西伯利亚等地区的守备部队,真正能投入乌克兰战场的地面作战力量不足20万。 更棘手的是,俄罗斯法律明确规定义务兵不得出国作战,这直接导致可调动的合同兵数量进一步压缩。相比之下,雇佣兵不受此类限制,成为填补兵力缺口的关键力量。 战术层面的差异,是俄罗斯选择雇佣兵的另一重原因。俄乌冲突初期,俄军沿用冷战时期的装甲突击战术:坦克集群冲锋,步兵乘车跟进。这种模式在信息化战场显得笨拙——乌军通过无人机与卫星定位,能精准锁定数公里外的装甲目标。 2023年北顿涅茨克河渡河作战中,俄军坦克纵队因行动轨迹暴露,遭乌军远程炮兵重创,损失装备超7000辆。而瓦格纳雇佣兵集团采用的步兵小分队战术,则展现出更强的适应性。 其作战单元以3-5人为组,携带商用无人机与智能手机,徒步渗透至敌方防线前沿,通过实时传回的侦察画面,引导后方炮兵群实施精确打击。这种“去中心化”的作战模式,不仅降低了被发现的概率,还缩短了从侦察到打击的决策链条,恰好克制了乌军“一线兵力稀疏、依赖远程火力”的防御体系。 成本与效率的平衡,是俄罗斯决策的核心逻辑。雇佣兵的薪酬结构具有独特优势:俄罗斯政府无需直接支付工资,而是通过瓦格纳等中介公司以“项目制”签约。 以2022年为例,5万名瓦格纳成员的月均作战成本约1亿美元,远低于维持同等规模正规军的训练、装备与后勤开支。更重要的是,雇佣兵的伤亡不会触发国内法律规定的抚恤金标准,也不会引发大规模征兵带来的社会舆论压力。这种“低成本、高弹性”的用人模式,使俄罗斯能在长期消耗战中保持战略主动权。 人员素质的差异同样不容忽视。瓦格纳的核心成员由退役特种部队士兵、伞兵及海军陆战队员组成,他们经历过车臣战争、叙利亚冲突的洗礼,具备丰富的城市巷战与反恐作战经验。相比之下,俄罗斯正规军虽在装备现代化方面取得进展,但基层官兵的实战经验仍显不足。 2023年夏季,俄军在顿巴斯地区推进受阻,部分原因便在于新补充的坦克车组缺乏协同作战训练,难以适应高强度对抗。而瓦格纳通过“以战代训”的方式,快速将囚犯士兵转化为合格战斗人员,其苏勒达尔镇攻坚战中,雇佣兵以日均伤亡200人的代价,最终突破乌军经营8年的地下工事体系,这种“敢打硬仗”的作风,正是俄罗斯正规军短期内难以复制的。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雇佣兵的使用还服务于俄罗斯的地缘战略。在非洲,瓦格纳集团通过安保合同、矿产开发等业务,为俄罗斯拓展了影响力。 在乌克兰战场,其存在模糊了“国家行为”与“私人军事行动”的界限,为俄罗斯争取了外交回旋空间。这种“政府-企业-军事”的三维联动模式,使俄罗斯在应对西方制裁时,展现出更强的资源调配能力。 如今,俄乌冲突已进入第三年,俄罗斯正规军正在加速现代化改革,但雇佣兵的角色仍未淡化。这种“双轨制”用兵策略,既反映了现代战争对灵活性与专业性的要求,也暴露出大国在长期冲突中平衡军事效能与社会稳定的深层挑战。 对于大家而言,或许更值得思考的是:当战争形态日益复杂,传统军队与私人军事力量的边界,是否正在被重新定义?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为什么俄罗斯放着几十万的正规军不用,却大量使用雇佣兵? 从表面看俄罗斯正规军规
鉴清评趣
2025-09-04 10:38:05
0
阅读:112
用户11xxx05
应为所谓的正规军就是童子军呵呵,要是能打早都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