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西方为搞垮中国,曾高价收购我国自来水业务,结局如何?外资企业打着提供优质水的旗号,高溢价收购我国水务,进入我国居心何在?2007年到2009年,来自法国的老企业威立雅,先后3次,以高于原资产估价数亿的价格,分别夺得了兰州、海口和天津自来水集团的45%以上的股权。 1997年中国基建领域正面临资金缺口,外资的涌入被视为“双赢”选择。威立雅作为最早布局者,以天津为起点,用3000万美元拿下49%股权,开启“高溢价换长期合同”的扩张模式。 2002年上海浦东水务项目竞标时,威立雅直接将报价从7.6亿元抬至15.2亿元,获得50年特许经营权;2003年深圳水务集团45%股权竞标中,其联合首创股份以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2亿元)中标,创下当时中国水务行业最大并购案纪录。 这些合同不仅锁定数十年经营权,更包含优先续约、水价调整等条款,为外资控制供水链条埋下伏笔。 外资的“慷慨”背后,是精准的资本逻辑。威立雅前CEO安东尼·弗雷罗曾公开表示:“我们不是在收购资产,而是通过服务盈利。”以兰州项目为例,17.1亿元的收购成本需通过水价上涨回收。 2007年后,兰州水价从1.45元/吨跃升至2.85元/吨,涨幅达96%;天津水价更是在17年间调整8次,从0.68元/吨飙升至4.9元/吨。但高溢价收购的负担远超预期——兰州经济水平有限,居民对水价敏感,威立雅不得不将盈利周期拉长至数十年,而合同中模糊的水质维护责任,为其后续运营埋下隐患。 2014年4月10日,兰州威立雅水务集团检测出厂水苯含量超标10倍,却延迟18小时切断供水,导致240万人暴露在污染风险中。调查显示,污染源于1959年建设的供水渠渗漏中石油原油,而威立雅因维护投入不足未及时检修。 这并非孤例:青岛麦岛污水处理厂曾超标排放粪大肠菌群,常州、海口等地项目也因废水排放违规被罚。外资企业宣称的“先进技术”,在低定价国情下沦为空谈——为压缩成本,威立雅在兰州项目上减少水质检测频次,甚至用廉价药剂替代标准处理流程。 公众的质疑与监管的收紧,成为外资退潮的催化剂。2014年兰州水污染事件后,国务院启动全国供水系统安全评估,建立特许经营项目动态监管机制;2015年明确禁止外资新签市政水务合同,原有合同到期后不再续签。 与此同时,本土企业加速崛起:北控水务通过并购将市场份额从5%提升至12%,首创股份接手深圳水务项目后,将管网漏损率从25%降至18%。2022年8月,威立雅以1.41亿欧元转让兰州供水集团全部股份,提前18年结束合同;其全球最大竞争对手苏伊士,也在2021年将中国市政水务资产打包出售。 这场博弈的转折点,在于中外对“水务属性”的根本认知差异。外资将供水视为商业项目,追求投资回报率;而中国政府始终将其定义为民生工程,强调“保基本、兜底线”。 2015年后,国家投入近1.2万亿元进行水利建设,重点支持地方国企参与流域防洪、河湖生态修复等项目;同时建立三级水质监测制度,要求水价按用水量分档计费,既保障居民基本需求,又引导节约用水。这些政策直接切断了外资通过垄断提价盈利的路径。 如今,中国水务市场已形成“国资主导、民企补充”的格局。外资占比从60%骤降至不足10%,本土企业不仅掌控供水链条,更在智慧水务领域实现反超——北控水务的数字管网系统可实时监测水质压力,首创股份的AI调度平台能精准预测用水需求。这场持续二十年的“水权争夺战”,最终以中国守住民生底线告终。 外资高价收购水务的闹剧,暴露了资本逐利与公共利益的深刻矛盾。当兰州市民回忆起“黄金价”自来水时,当墨西哥因水资源被控导致肥胖率全球第一的案例被反复提及,一个疑问愈发清晰:关键基础设施的掌控权,究竟该交给市场逻辑,还是民生需求?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震撼!外资几十亿砸向中国“算力巨龙”,完整闭环浮出水面近期一份外资持仓数据,揭
【29评论】【56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