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阅兵,能不能威慑住美国?美国一位陆军少校的一段话是答案,该少校名叫帕特里克·

鉴清评趣 2025-09-04 10:38:01

中国阅兵,能不能威慑住美国?美国一位陆军少校的一段话是答案,该少校名叫帕特里克·史密斯,他在中国九三阅兵前夕发表了一篇文章,文章核心观点是:“中国军队已经足够强大,但是中国军队却不轻举妄动,从不轻言战争,这对我们是巨大的威慑,如果一旦中国在武统台湾,美军应该怎么办?” 五角大楼连续三天召开紧急会议,国会山紧急批准新一轮对台军援,而中国则用一场覆盖陆海空天的装备展示作出回应。 史密斯在文章中特别提到,阅兵中首次亮相的东风-27高超音速反舰导弹和舰载电磁炮实验平台,射程覆盖第二岛链,末端突防速度超过10马赫,理论上可突破美军现役“标准-3”拦截系统。这种“非对称战力”的展示,让美军不得不重新评估台海冲突的代价。 更令史密斯焦虑的是中国军队的战略定力。他对比中美两国的军事轨迹:过去三十年,美军在中东、东欧、亚太三线作战,兵力、弹药、财政持续消耗,而中国始终将战备重心放在家门口,通过“区域拒止/反介入”体系构建起一道“谁来谁难受”的防线。 这种差异在工业产能上尤为明显——当美国因援助乌克兰导致155毫米炮弹库存告急时,中国周边2000多家工厂能在48小时内完成军用电子、复合材料的转产。史密斯引用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财报数据:若台海爆发冲突,美军弹药消耗速度将是俄乌冲突的5倍以上,而中国战时年产能可达150万吨军舰、1200架战机,相当于美军现役规模的1/3。 这种“静坐如山”的威慑力,在史密斯看来源于三个维度。首先是技术代差,歼-20S双座隐身战机实现的“忠诚僚机”协同作战模式,标志着中国空军已进入“有人-无人”混合指挥时代;055型驱逐舰搭载的鹰击-21反舰弹道导弹,将航母打击群的防御半径压缩至1000公里内。 其次是体系优势,中国构建的“高超声速打击群+防空反导系统+战场数据融合平台”,使美军在西太平洋的“自由行动”空间被压缩至关岛以东。 最后是心理博弈,当中国用阅兵传递“武统能力已具备且不可阻挡”的信号时,美国国内民意却呈现分裂——皮尤研究中心8月民调显示,仅44%的美国人支持“出兵协防台湾”,较去年下降7个百分点。 史密斯的文章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美军在台海已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若强行介入,必须穿越解放军构建的“死亡地带”——由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鹰击-12超音速反舰导弹和无人机蜂群组成的立体火力网。 若选择撤退,则意味着放弃经营七十年的“第一岛链”防线,甚至可能引发盟友体系的信任危机。这种战略迷茫,在美军内部催生出“睡莲战术”等荒诞设想——通过将战机分散部署至帕劳、天宁岛等太平洋偏远基地,试图制造“目标混淆”的假象。 中国阅兵的深层威慑,在于它打破了西方对“军事威慑”的传统认知。不同于美国通过航母战斗群、海外基地展示肌肉的“显性威慑”,中国选择用“兵强马壮却不动手”的姿态传递信号。 这种策略在历史上有迹可循: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前,中国通过边境屯兵、舆论警告构建心理压力;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时,用“有限时间、有限纵深”的作战模式控制冲突规模。如今的阅兵,本质上是将这种“止戈为武”的智慧升维到战略层面。 当史密斯抛出“美军该怎么办”的灵魂拷问时,他其实已给出答案——中国用三十年时间证明,真正的威慑不在于武器数量,而在于“可战而不于战”的战略清醒。这种清醒,既体现在阅兵中“全部装备国产自主”的底气,也反映在“国防预算增速控制在GDP合理区间”的克制。 正如观察者网专栏作者雁默的调侃:当北京为阅兵限产保蓝天时,这种“战时经济动员彩排”的能力,或许比任何导弹方阵都更具冲击力。 这场跨越太平洋的军事对话,最终指向一个核心命题:在21世纪,究竟是靠战争机器维持霸权,还是用战略定力塑造秩序?当中国阅兵的钢铁洪流与美国军援的仓皇身影形成鲜明对比时,答案似乎已不言自明。 对于这场没有硝烟的博弈,你如何看待中美两国的战略选择?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

0 阅读:423
鉴清评趣

鉴清评趣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