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中文竟然也成了除稀土之外,中国打出来的另一个“王炸”! “

微笑着前行 2025-10-19 19:27:26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中文竟然也成了除稀土之外,中国打出来的另一个“王炸”! “想买稀土,先学中文”——就这简简单单八个汉字,让多少老外顿时傻眼。 按照我国最新规定,外国用户申请稀土等两用物项出口许可时,所有文件材料必须使用中文版本,并且我国的出口审批系统也只提供简体中文界面。 这一规定并非孤立出台,而是2025年10月9日商务部发布系列稀土管制政策的配套措施。当日公布的第61号、62号公告明确,不仅稀土相关技术被纳入管制,含有中国成分的境外稀土物项出口也需许可,中文申报正是这些新规的落地细节之一[__LINK_ICON]。政策出台前,部分境外主体曾将中国稀土物项加工后转用于军事敏感领域,对国家安全构成潜在威胁,这成为强化管制的直接诱因。 中文要求背后,是中国在稀土产业链中的绝对话语权。全球70%的稀土开采量和90%的分离加工产能由中国掌控,即便国外开采出稀土原矿,仍需运至中国进行深加工才能形成可用材料。这种产业链优势让语言门槛具备了落地基础,毕竟没有企业愿意为了规避中文要求而放弃核心供应链。 新规的细节严苛且具体,并非仅停留在语言层面。外国申请人提交的材料不仅要全程用中文填写,还必须采用国产WPS格式,微软Word、Adobe PDF等以往通用格式均被拒收。这意味着申请者不仅要懂中文,还得适配中国的软件标准,进一步压缩了规避空间。 对企业而言,这道门槛已转化为现实成本。欧洲某汽车零部件厂商为应对新规,紧急招募中文翻译和熟悉WPS操作的员工,仅前期培训开支就超过10万欧元。更棘手的是技术文件翻译,像“钕铁硼磁材制造工艺参数”这类专业表述,稍有偏差就可能导致申请驳回,而许可证审批需45天左右,耽误时效将直接影响生产进度。 从政策本质看,中文要求是稀土管制体系的延伸而非目的。我国早在2001年就将稀土技术列入限制出口目录,2025年的新规只是针对非法转移风险的精准升级。通过语言和格式标准的统一,既能提高审批效率,也能更清晰地追溯物项最终用途,这与国际通行的两用物项管制逻辑一致。 这一举措更传递出规则制定权的转向信号。过去国际贸易中,语言、软件等标准多由西方主导,而此次中国将自身标准嵌入战略资源贸易环节,本质是对单边主义贸易规则的反制。这种反制并非封闭,政策明确设置了过渡期,且对人道主义救援用途的出口予以豁免,体现了管控与开放的平衡。 从普通民众视角,这让人真切感受到核心资源带来的底气。曾几何时,中国稀土因低价出口导致资源流失,如今通过法律化、标准化的管控,既守护了战略利益,也让中文在国际经贸中获得了更实际的地位。这种变化不是凭空而来,而是数十年产业链建设与技术积累的必然结果。 “想买稀土,先学中文”的背后,是实力支撑下的规则重塑。它不是语言霸权的体现,而是维护国家安全、规范贸易秩序的必要手段。全球产业链的稳定运行,本就该建立在相互尊重规则的基础上。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0
微笑着前行

微笑着前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