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20亿美元买防空导弹,却没有来我国和俄罗斯:去了另一个国家。谁都没有想到,伊朗当下竟然越混越差,就连购买武器装备都到了退而求其次选择白俄罗斯而非中俄的明显地步。 而中俄两国同伊朗的关系较之于白俄罗斯同伊朗而言无疑要亲密不少,两相结合之下,伊朗现在可谓是处于不上不下的尴尬窘境当中。 这是因为俄制中式武器装备虽然不存性价比极高的突出特征,可仍然可以被视作为伊朗的首选,尤其是在外界舆论普遍看来,却没想到,伊朗主动赌上国运的结果竟然是找上白俄罗斯。 其实伊朗不是没想过找中俄,毕竟早年跟俄罗斯签过 S-300 的合同,从 2007 年墨迹到 2015 年才解除禁令,最后还是分批送零件过来组装的,这经历让伊朗明白,跟大国做军购生意,光看关系好没用,还得看对方有没有精力顾得上自己。 现在俄罗斯在乌克兰打得正欢,武器产能都优先填前线的窟窿,连自家防空系统都得拆东墙补西墙,哪有富余产能给伊朗? 中国这边更不用说,红旗系列是先进,但技术标准跟伊朗手里的苏式装备完全不搭,真要买就得全套换指挥系统、建维护设施,等于给军队换血,伊朗现有的技术兵根本玩不转,光是培训就得花个三年五载,等不起也耗不起。 白俄罗斯能接下这单,说白了就是把准了伊朗的脉。这个国家手里握着全套苏式军工的图纸和生产线,伊朗那些快过期的 S-200、Tor-M1 系统,在别人眼里是废品,到了白俄罗斯工程师手里,换个雷达模块、加个抗干扰设备就能续命,升级成本只有新系统的五分之一。 更妙的是兼容性,白俄罗斯改出来的东西连导弹发射架都能直接装在伊朗现有的苏式底盘上,士兵不用重新培训,照着老手册就能操作。这种 "即插即用" 的便利,中俄还真给不了 —— 俄罗斯的新系统要等产能,中国的新装备要改体系,都不如白俄罗斯来的实在。 当然最关键的还是怎么绕开制裁这个坎。伊朗现在用美元交易等于给美国递证据,中俄做生意讲究合规,动不动就要联合国登记,生怕被西方抓住把柄。 白俄罗斯就没这顾虑,本身就被欧盟列着黑名单,索性放开了玩 "石油换技术" 的老套路,伊朗用原油抵账,白俄罗斯就用 "零部件" 的名义送核心设备,回头伊朗自己在境内组装,查都查不到。 这种操作他们早练熟了,之前给阿塞拜疆卖火箭炮也是这么干的,把中国技术换个包装就送出去,既规避了监管又赚了钱。俄罗斯对此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反正白俄罗斯生产的不少装备本就是俄式技术,等于借别人的手继续给伊朗递装备,还不用自己担责任。 从实际效果看,伊朗这笔钱花得也算精明。20 亿美元要是买中国歼 - 10C,满打满算也就 40 架,组建 4 个中队都够呛,想覆盖波斯湾的空域更是天方夜谭。 但买白俄罗斯的 "铠甲 - S1" 就不一样了,能拿下 130 多套,边境线、核设施周围都能摆上,形成密密麻麻的防空网。以色列的 F-35I 再厉害,面对这种蜂群式防御也得头疼。更何况白俄罗斯还答应帮着升级核设施技术,这对一直想搞自主核威慑的伊朗来说,可比单纯买导弹划算多了。 说起来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中俄虽然关系近,但军售这事儿牵扯太多,俄罗斯自顾不暇,中国要平衡沙特、阿联酋这些中东伙伴的感受,都没法敞开了跟伊朗做生意。白俄罗斯则像个灵活的中间商,既有技术底子又不怕制裁,正好填补了这个空档。 伊朗与其抱着 "非中俄不买" 的架子饿死,不如先找白俄罗斯解燃眉之急,毕竟在防空导弹这事儿上,能立刻部署的 100 套老系统,远比等三年才能到货的 10 套新系统管用。 这种选择谈不上什么赌国运,更像是被现实逼出来的生存智慧,在国际军贸市场上,有时候 "能用" 比 "先进" 更重要,"能买到" 比 "想买谁" 更实际。
怪不得老美不敢和兔子搞军备竞赛,还一天到晚求谈判,原来他们家的核武库出了大问题。
【4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