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巡抚卢焯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乾隆为何对他情有独钟? 乾隆六年三月,在乾隆朝的政治生涯中,是一个值得记述的重要月份。这一月,发生了四起重大的贪污案件,当事者皆受到乾隆的重重惩罚,两员大臣被勒令自尽,另外两位官员被判处绞刑和发配边疆。 彼时的朝堂之上,人人自危,官员们生怕自己的一点把柄被揪出来,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乾隆这波铁腕惩贪,就是想给刚接手不久的江山杀杀歪风,树立起清廉务实的吏治风气。 可就在这满朝官员人人自危的时候,远在浙江的巡抚卢焯,处境却有点特殊。 按说地方官在这样的风口浪尖上,本该夹起尾巴做人,可卢焯不仅没藏着掖着,反而依旧按部就班地推行自己的举措,更奇的是,乾隆的目光扫过各地官员,唯独对这个卢焯多了几分关注,哪怕后来卢焯犯了事儿,乾隆也没像对待其他贪官那样一棍子打死,反而屡次网开一面。要搞懂这背后的门道,就得先说说卢焯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卢焯这人,最鲜明的特点就是“能干事”,而且是真能为老百姓办实事。他到浙江任巡抚后,没把精力放在钻营奉承上,反而盯着地方上的民生难题使劲。当时浙江沿海常受海潮侵袭,老百姓的房子田地动不动就被冲毁,日子过得苦不堪言。 卢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二话不说就牵头组织修建海塘,亲自到一线查看地势、监督施工,一点巡抚的架子都没有。那些海塘修得结实耐用,往后好些年都护着沿海百姓免受海潮之苦,当地百姓提起他,都打心底里感激。 除了修海塘,他还整顿漕运的弊病,以前漕运官员层层盘剥,运粮的百姓和商户苦不堪言,粮食运输效率也低,卢焯上手后严查贪腐的漕运官,理顺运输流程,不仅减轻了百姓负担,还保证了京城和地方的粮食供应。 更难得的是,卢焯懂得体恤民情,不会盲目执行朝廷的苛政。遇到地方收成不好的时候,他会主动上书乾隆,请求减免当地赋税,还会组织官府开仓放粮,帮助老百姓渡过难关。他还积极推举当地的乡贤名宦,重视地方教化,努力维护地方稳定。 也正因如此,他在浙江的口碑极好,后来他被人揭发贪腐,朝廷派人去审理的时候,杭州数百名男女自发到衙门前击鼓喧闹,为他呼号讼冤,恳请朝廷留下这位好官。能让老百姓如此拥护,足以看出他平时确实做了不少实事,不是那种只知搜刮民脂民膏的庸官贪官。 可卢焯也不是完美的圣人,他身上也有明显的短板,那就是管不住自己的手,藏着贪腐的毛病。有人揭发他利用职务之便收受好处,比如有人为了争夺漕运的官职,亲自送银子给他,他就顺水推舟把官职给了送礼的人;还有地方上的官员想升迁,也会根据官职大小给她送钱,形成了不成文的规矩。 更有甚者,有个知县收了别人的银子,事情快要败露的时候,卢焯怕自己被牵连,就抢先一步上书揭发这个知县,想借此撇清关系。这些事儿放在当时的吏治环境下,确实算得上严重的贪腐行为,按乾隆当时惩贪的力度,本该重罚。 可乾隆却对他格外宽容,这背后其实是乾隆的用人考量。乾隆刚继位不久,虽然一心想整顿吏治,但更需要能干事、能稳住地方的官员。 当时朝堂上不缺清廉但毫无作为的庸官,也不缺只会钻营却办不成事的贪官,像卢焯这样既有能力、能为百姓办实事、还能稳住地方局面的官员,其实并不多。乾隆心里跟明镜似的,严惩贪腐是为了树立风气,但要是把卢焯这样的能吏一棍子打死,反而不利于地方治理。 而且卢焯的贪腐和那些纯粹搜刮民脂民膏、毫无建树的贪官还不一样,他的大部分精力还是放在办实事上,贪腐更像是能力之外的“小瑕疵”。 再加上百姓为他请愿的事儿传到乾隆耳朵里,让乾隆意识到卢焯在地方上的威望很高,要是严惩他,说不定会引起地方动荡,反而得不偿失。 后来乾隆南巡的时候,看到卢焯当年修建的海塘依旧坚固,守护着一方百姓,更感念他当年的功绩,索性又把被贬的卢焯给召了回来,重新任用。 说到底,卢焯就是个复杂的人物,既有为民办事的实干担当,也有贪慕钱财的人性弱点,算不上绝对的清官,却也绝非纯粹的贪官。 而乾隆对他情有独钟,核心还是看中了他的办事能力,看重他能为朝廷稳住地方、为百姓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 在乾隆看来,官员的清廉固然重要,但能干事、能创造实实在在的价值更关键,对于这样有瑕疵的能吏,与其严惩失去可用之才,不如网开一面加以约束,让他继续为朝廷效力。这既是乾隆的用人智慧,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吏治治理中“求才”与“惩腐”之间的平衡考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