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曾国藩嫡系湘军、李鸿章淮军相比,左宗棠楚军有什么不同之处?   湘军集团中,称

亨克孤独 2025-11-28 17:48:20

与曾国藩嫡系湘军、李鸿章淮军相比,左宗棠楚军有什么不同之处?   湘军集团中,称得上“大佬”级的人物不多,如果曾国藩排第一的话,那么胡林翼和左宗棠当并列第二,比后来者居上的李鸿章资历高、威望大。   也正因为这份资历和自带的刚硬性子,左宗棠拉起来的楚军,跟曾国藩的嫡系湘军、李鸿章的淮军比起来,从根上就透着不一样的劲儿,没那么多弯弯绕,更像是一支“特立独行的精锐”。   先说说建军的底子,曾国藩办湘军走的是“乡党抱团”的路子,核心就是靠宗族和同乡关系绑在一起,军官大多是他的湖南老乡,甚至是亲戚朋友,士兵也多从一个县一个乡招募,彼此沾亲带故,打起来靠的是熟人之间的情义撑着。   李鸿章的淮军虽说后来从湘军分了出去,但骨子里也带着“圈子味”,招募的基本都是安徽籍的子弟,还常拉自己的亲友乡邻当骨干,而且打一开始就靠着曾国藩的名头背书,算是“借势起家”。   左宗棠的楚军就完全是另一个路数,他没借着谁的势头,纯属“单干暴走”搞起来的。   选将招兵的时候,根本不局限于湖南一地,也不刻意纠结是不是同乡同族,更看重的是这个人能不能打、有没有血性、够不够实在,哪怕是外乡人,只要有本事就能留下来。   这样一来,楚军里少了些宗族间的人情牵绊,多了些纯粹的战友情谊,军纪也比湘淮军更严,没那么多同乡之间相互包庇的情况。   跟朝廷打交道的姿态,三支军队更是天差地别。曾国藩向来谨慎,办湘军时刻怕朝廷猜忌,做事处处收敛,哪怕打了胜仗也不敢居功,总想着把功劳分出去,免得被安上“拥兵自重”的罪名。   李鸿章则更懂变通,甚至有点“趋炎附势”的意思,知道朝廷离不开洋人支持,就主动跟洋人打交道,借洋人的装备和势力壮大自己,靠着灵活处世的本事在官场吃得开。   左宗棠的楚军就硬气多了,压根不看谁的脸色,也不跟洋人攀关系。毕竟楚军是他一手拉扯大的,朝廷能管的地方不多,他自己说了算的成分更大。不管是打仗还是要军饷,左宗棠都直来直去,该要的要,该争的争,从不会为了讨好谁就委屈军队。后来朝廷派他去平定西北,楚军愣是凭着这份硬气,不靠洋人帮忙,硬生生稳住了边疆,这要是换了湘淮军,大概率会想着借洋人的力量省事。   作战风格上的差异更是明显,曾国藩的湘军主打“稳扎稳打”,攻城略地全靠挖战壕、围据点,不急于求成,哪怕耗上几个月也愿意,走的是“慢工出细活”的路子,虽然稳妥,但也容易错失战机。   李鸿章的淮军则偏爱“借力打力”,后来学了不少洋人的战术,装备也换成了洋枪洋炮,打起来更看重火力压制,遇到难啃的骨头就想着请洋人帮忙,少了点硬拼的血性。   楚军则是“敢打敢冲又懂变通”,既有湘军的韧劲,又比淮军更有骨气。左宗棠本身就懂兵法,带兵打仗讲究灵活机动,不墨守成规,该稳的时候能守住阵地,该冲的时候也绝不拖沓。   而且楚军不迷信洋装备,哪怕装备不如人,也能靠着将士的血性和战术取胜。尤其是在西北作战的时候,面对复杂的地形和彪悍的敌人,楚军既能长途奔袭,又能坚守待援,硬生生打出了威风,这是湘淮军都难比的。   说到底,这三支军队的不同,其实就是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三个人性格和理念的体现。曾国藩重“稳”,湘军就透着内敛和谨慎;李鸿章重“利”,淮军就带着功利和变通;左宗棠重“刚”,楚军就满是硬气和锐气。也正因为如此,楚军虽然名气可能不如湘淮军大,但在守护边疆、维护国土完整上,立下的功劳一点都不小,堪称晚清军队里的一股清流。  

0 阅读:82
亨克孤独

亨克孤独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