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留给中国“三大教训”:别迷信导弹,别轻视美国,别心慈手软。这次俄乌冲突,虽然跟咱们没啥关系,但俄军却给中国留下了“三大教训”,一来是不能迷信导弹,二来是不要轻视老美,三来是不能心慈手软,这分别该如何解释呢? 俄军一开始打俄乌冲突的时候,特别迷信导弹的威力。他们觉得靠着精准导弹,就能快速敲掉乌克兰的关键设施,让对方直接失去抵抗能力。 俄军前期确实发射了不少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目标对准了乌克兰的机场、指挥中心还有电力系统。可打了一段时间后,俄军就发现不对劲了。 导弹这东西成本太高,俄军根本没法长期大规模使用。一枚巡航导弹的价格动辄上百万美元,打多了连俄军自己都扛不住。更要命的是,乌克兰得到了西方提供的防空系统后,不少俄军导弹都被拦截了。 后来俄军也学乖了,不再死磕导弹。他们把苏联时期遗留的普通航弹,加装上滑翔制导套件,改成了低成本的精确打击武器。这种改造后的航弹,威力不比导弹差多少,还能批量生产,成本却低了一大截。 这事儿就明明白白告诉咱们,别把导弹当成万能的。单一武器再先进,也扛不住消耗和针对性防御,实战里得讲究性价比和多样化搭配,不能一棵树上吊死。 说起来,俄军初期还有个明显的问题,就是有点轻视美国的动员能力。俄军可能觉得,美国不会真的全力插手俄乌冲突,顶多象征性给点援助。 可事实完全不是这样。美国从冲突一开始,就牵头给乌克兰提供援助。美国不仅送武器,还送情报,甚至帮乌克兰训练士兵。 美国还整合了西方几十个国家,形成了支持乌克兰的联盟。这些国家跟着美国一起给乌克兰送坦克、送火炮、送防空系统,源源不断的援助让乌克兰能一直撑下去。 更关键的是,美国还牵头对俄罗斯实施了多轮制裁,打垮了俄罗斯的不少海外贸易渠道,让俄罗斯的经济压力陡增。俄军前期的战术部署,因为低估了美国的介入力度,后期频频陷入被动。 所以美国在整合盟友、动员资源、精准施压方面的能力,依然不容小觑,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 回头看俄军的初期行动,还有个致命的失误,就是太心慈手软。俄军一开始推进的时候,顾虑特别多,怕伤到平民,也怕破坏太多基础设施。 就拿围攻基辅来说,俄军没有全力发动进攻,反而给了乌克兰军队喘息和布防的时间。这段时间里,西方的援助物资不断涌入乌克兰,乌克兰军队的抵抗能力越来越强。 俄军因为顾虑平民伤亡,很多军事行动都束手束脚。他们不敢对一些藏有乌军的居民区动手,导致推进速度特别慢,还付出了不少伤亡代价。 后来俄军转变了思路,不再客气,集中火力打击乌军的堡垒和防御工事,推进效率立马就上来了。可前期因为心慈手软浪费的时间,已经让西方完成了对乌克兰的援助布局,战局彻底陷入了拉锯。 这教训也很实在,真到了关键时刻,不能有太多顾虑。战场之上,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人的残忍。该出手时就得果断出手,不然只会给对手可乘之机,最后得不偿失。 俄军在俄乌冲突里吃的这些亏,其实都是给咱们敲响的警钟。别迷信单一武器的威力,要懂得多元搭配;别低估对手的能力,尤其是美国的动员力;更别在关键时刻心慈手软,该果断时必须果断。 这些教训不是凭空来的,都是俄军用实战经验和伤亡换来的。咱们把这些教训记在心里,才能在未来的复杂局势里,少走弯路,更好地维护自身的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