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汉臣和湘军元老,为何湖北巡抚胡林翼当得曾国藩却当不得? 咸丰四年十月,曾国藩攻克武昌、汉阳的捷报传至京师。这也许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以后,咸丰收到的最大喜讯,他当即下旨让曾国藩署理湖北巡抚,赏戴花翎。军机处领旨后,以八百里急报送至湖北前线。 可谁也没想到,这道让前线将士振奋的圣旨,刚发出去没几天就变了卦,最终曾国藩只拿到了花翎和兵部侍郎的虚衔,巡抚的位子愣是飞了。 反观后来的胡林翼,同样是湘军核心,同样是汉臣,却稳稳坐上了湖北巡抚的宝座,把地方治理得有声有色,成了湘军最靠谱的后方支撑。这背后的门道,说到底还是清朝满人坐天下的那点小心思,以及两个人处世方式的天差地别。 咸丰一开始是真高兴,毕竟太平军长驱直入这么久,清军屡战屡败,连丢了不少城池,朝廷早就焦头烂额。 曾国藩带着自己练的湘军,居然能一举拿下武昌、汉阳这两个战略要地,简直是雪中送炭。咸丰一时激动,脑子一热就给了巡抚的官,可冷静下来一想,再加上军机处有人点拨,立马就后悔了。 点拨他的大臣一句话就戳中了要害:曾国藩本是在家守孝的官员,说白了就是个普通百姓,如今振臂一呼就能拉起上万兵马,还打下了重镇,要是再把湖北一省的军政大权交给他,手里有兵有地盘,往后要是不听朝廷调遣,那可就麻烦了。 这话戳中了咸丰的心病,清朝是满人掌权,打从心底里就不信任汉人,尤其是手里有兵权的汉人,当年吴三桂的例子还历历在目,怎么可能不防着这一手。 曾国藩自己的行事风格,也确实让朝廷放心不下。他不是那种会讨好上司、圆滑处世的人,性格里带着股读书人的刚直,甚至有点认死理。早几年他还在京城做官的时候,就敢直接上书批评咸丰的决策,把咸丰气得当场把奏折摔在地上,要不是有人求情,差点就治了他的罪。 这次组建湘军,他也是我行我素,完全按照自己的思路练兵,不听从朝廷派来的武官指挥,湘军里的将领大多是他的同乡、门生,整个队伍几乎就是他的私人武装。朝廷看着这样的曾国藩,就像看着一颗定时炸弹,给个虚职表彰一下可以,真要把地方实权交给他,那是万万不敢的。 更何况当时湘军虽然打了胜仗,但规模已经不小,要是再掌控湖北的财税、吏治,实力只会越来越强,朝廷根本没法制衡。 反观胡林翼,就比曾国藩懂官场的生存法则多了。他出身官宦世家,早早就进入官场历练,深知满人掌权的朝廷里,汉人想做大事,光有能力不够,还得让朝廷觉得你可控、放心。 后来他到湖北任职,上面有个满人总督官文,这人虽然能力一般,但身份特殊,是朝廷安插在湖北的眼线。 胡林翼没有像曾国藩那样跟朝廷派来的官员对着干,反而主动跟官文搞好关系,甚至把官文的家人都照顾得妥妥帖帖,让官文打从心底里信任他。朝廷一看,胡林翼虽然也是湘军的人,但有官文盯着,而且做事圆滑,懂得尊重满人上司,就算给了他巡抚之职,也翻不起什么大浪。 更关键的是,胡林翼懂得收敛锋芒,从不居功自傲。他治理湖北的时候,把功劳常常分给身边的人,尤其是会提一提官文的功劳,让朝廷觉得他不是那种野心勃勃的人。 而且他治理地方确实有一套,当时湖北被战乱折腾得一塌糊涂,官场腐败、民不聊生,被人称为“天下第一破烂鄂”。 胡林翼上任后,整顿吏治、发展生产,很快就把湖北治理得有声有色,变成了湘军稳固的后方基地,既能提供粮草,又能补充兵源。朝廷看到这样的结果,自然更加放心,觉得胡林翼是个能办事、懂规矩的人,把湖北交给她,远比交给性格刚直、手握私兵的曾国藩靠谱。 说到底,不是曾国藩能力不如胡林翼,而是两人在朝廷眼里的“威胁程度”完全不同。曾国藩是湘军的缔造者,手里的兵权太集中,性格又不懂得变通,让满人朝廷始终充满猜忌。 而胡林翼懂得在官场的规则里周旋,懂得如何消除朝廷的疑虑,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忠诚和可控。咸丰朝的时候,朝廷既要依靠汉臣和湘军镇压太平天国,又怕汉臣势力过大威胁统治,这种矛盾的心态,就决定了谁能让朝廷放心,谁才能拿到地方实权。 曾国藩没看透这一点,所以错失了巡抚之位;胡林翼摸透了其中的门道,所以能稳稳当当坐在湖北巡抚的位子上,为湘军撑起一片天。这背后藏着的,都是晚清满汉之间的权力博弈,以及官场生存的无奈与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