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说“上帝保佑中国”,意思并不简单。既不是说美国太自大,所以“担忧”中国这个竞争对手,怕中国在博弈中败下阵来;也不是真的担忧中国;而是一句客观评价。 我第一次听到这句话,以为是玩笑。细想,他是个把谈判当拳击的人,跟很多国家过招都能抢到筹码,偏偏遇到中国,出手不止一次,却少有赢面。加税那阵子,他想把门槛抬高,让订单回美国。我在休斯敦做小店的朋友说,进货价一周一个样,顾客抱怨越来越多。反而国内几家做外贸的同学,订单从东南亚、中东、拉美接连不断,没空闲着。 芯片这块,他掐高端算力,想着掐住脖子。谁敢想,设备、材料、EDA、封装测试,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往上补。上周我在苏州见一位做设备的老板,他说过去是跑展会找客户,现在是客户排队来工厂看线体。不是轻轻松松逆风翻盘,也不是走捷径,而是硬着头皮把链条补齐。 很多人说这叫“被眷顾”。我更愿意叫“体量+工程师+供应链协同”。体量大,需求在;工程师多,问题能拆;链条全,试错成本低。政策层面,国内市场托底,外贸市场分散化,风险对冲。企业层面,能替代的先替代,替不了的就积累项目、拿时间换空间。 真正的难点还在前面:高利率环境没退,全球需求周期还在摇摆,新技术迭代更快。AI时代不只是芯片,还有算法、软件生态、算力网络和应用落地。能不能在这一轮里把“底座”做厚,决定五到十年的预期。美国会拉盟友设限,中国会用规则、产能、创新做组合拳,这场耗的是耐心和复利,不是口号。 回到那句“上帝保佑中国”。他不是在祈祷,是在承认对手的韧性。地缘压力不会消失,但只要产业和技术往前推,外部风向就很难把人拍倒。与其把希望交给运气,不如把确定性交到自己手里。你觉得下一步的破局点会在哪?车规级芯片、工业软件,还是海外本地化交付?评论区说说你的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