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六年李鹏在重庆实地考察三峡,当年,国家要求水利部重新提出三峡工程可行性报告

不急不躁文史 2025-11-27 14:56:03

一九八六年李鹏在重庆实地考察三峡,当年,国家要求水利部重新提出三峡工程可行性报告,以钱正英部长为组长的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成立了十四个专家组,进行了长达两年八个月的重新论证。 一九八六年,长江边的重庆还是老样子。 那一年,李鹏到三峡一带看水看山。水利部接到要求,要重新拿出三峡工程的可行性报告,请钱正英挂帅,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拉起,底下十四个专家组分头下手,水文、地质、移民、环境、电力都有人管,两年八个月里,三峡那段江面像被掀开盖子,各种账摊了一桌。 这些材料后来被整理进《李鹏论地区经济》。 二〇一六年一月,这本书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和中国电力出版社联合出版,收了一百五十篇文稿,从一九八三年排到二〇〇三年,约三十八万字,部分首次公开。 前言写得很直,多是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跑现场、听汇报之后的讲话,也有从全局和区域角度谈经济政策的文稿,看得出他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大任职期间,摸清各地家底,也勾出沿海开放、中部崛起、西部开发、东北振兴的脉络。 三峡夹在这些思路里,工程讨论了三十多年,一九九二年被推到台前。 七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四月三日开到关键一程,代表面前摆着《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 按键表决的数字写得很清楚,赞成一千七百六十七票,反对一百七十七票,弃权六百六十四票,还有二十五个人没有按表决器。会议同意把三峡工程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年规划,具体什么时候动工,由国务院看国民经济的节奏和国家财力物力,挑合适时机实施。 同年六月二十七日,国务院在北京开长江三角洲及长江沿江地区经济发展规划座谈会。 会上谈到电力,没有充足的电力,发展经济就像背着石头跑。 对长江三角洲和沿江地区九十年代的打法心里有账,火电是主力,核电适当上,三峡水电要同步考虑,用来顶住工业和生活两头的用电需求。 说到三峡,不只看电表,也看水位。 长江洪水一起,沿岸人心就悬着,武汉这样的城市,每到汛期都像在堤顶挪步。围绕要不要上三峡,当时桌面上确实有两派。有人盯着发电,主张先支流后干流,多建支流电站,把风险压小一点。对武汉防洪这种硬杠杆来说,支流怎么折腾,也顶不上干流上的那道闸门。 一九九二年的人大会上,代表对防洪问题争得很细,发电效益、电价、电网、输送半径都算得出,更压在心上的,是长江水位线。 后来回顾这段过程,防洪被认定为决定修建三峡大坝的关键一环,三峡工程不只是为了多上几台机组,更重要的是给长江中下游多加一层保障。 湖北在这盘棋里,被视作最大的受益者。 二〇〇二年五月六日,在湖北考察、听省委省政府汇报时,有一句话被反复引用,建设三峡工程,就是为了解决湖北防洪等重大问题,这话一点不算夸张。 既然受益最大,湖北多扛一点责任,被看作顺理成章。 工程要干先搭架子。一九九三年一月,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成立,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兼任主任。一九九四年十二月十四日,宜昌三斗坪举行三峡工程开工典礼,当场宣布三峡工程正式开工,多年论证落在地面上,变成炸石声和机械声。 难题在移民。移民工作被定性为直接关系整个三峡工程的成败,口头说百万移民,数字一拆,百分之八十五在重庆。沿江不少地方早早富起来,三峡库区却还是不发达、比较贫困。工程一开动,劳务、建筑业、运输业都要跟着动,这里面有压力,也有门路。 如果把移民当成单纯搬家,日子很难有起色;顺着国家提的“开发性移民”往下走,借工程的风把产业和人一起挪动,脱贫致富才有盼头。 一九九七年六月十八日,重庆直辖市挂牌揭幕。 讲话里有一句话分量很重,设立重庆直辖市,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重大决策,其中一条意义,就是有利于组织实施三峡库区的开发性移民,保证三峡工程顺利进行,也有利于加快库区经济发展。 直辖以后,重庆在财力统筹和项目协调上手更长一些,对接百万移民这摊事,有了更多底气。 二〇〇〇年十一月十四日,再到重庆考察时,三峡工程建设被直接点名是重庆的机遇之一。 国家提的开发性移民,说穿了就三句,搬得出,稳得住,还得慢慢富起来。已经搬迁和正在搬迁的人,看着新房、新厂、新码头,对未来的说法也变了,开始讲“看到了希望”。 对口支援的作用在库区表现得很直接,全国不少有名的企业到三峡库区落户,带着技术和市场,把当地企业的起点抬高了一块。对原来的库区企业,如果不搬迁,守着原来的技术水平不肯挪步,很容易失去市场,甚至被迫关门。

0 阅读:41

猜你喜欢

不急不躁文史

不急不躁文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