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开国大典时,毛主席主动谦让,让朱老总走在前面,默契谦让,深厚情谊,高风

不急不躁文史 2025-11-27 16:56:16

1949年开国大典时,毛主席主动谦让,让朱老总走在前面,默契谦让,深厚情谊,高风亮节,让人感人至深的一幕! 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天安门城楼台阶不高,站上去的人分量却重。 队伍往前走,毛主席身子一侧,手往下一按,让朱德走在前头;朱老总连忙摆手,脚步往后收,两个人当众谦让几步,谁也不肯占那一格最显眼的位置,这一前一后,是四十多年生死与共换来的默契。 一九七三年,毛主席在住所会见参加中央军委会议的干部,朱德一进门,就被叫了一声“红司令,你可好吗”。 朱德用四川口音答“很好”,两人握手。 毛主席对在座的人说,这位同志一起几十年了,朱德接一句,四十多年了。 毛主席又提起,有人骂朱德是“黑司令”,听着窝火,坚持说他是“红司令”,随口拽出那句老话:“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朱,哪能有毛啊?朱毛,朱毛,朱在先嘛。”把两个人的依靠说得透透的。 往前推回一九二五年十月,朱德在莫斯科秘密军事训练班当学员队长。 苏联教官问,将来回国怎样打仗,他回答:部队大有大的打法,小有小的打法,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必要时拖队伍上山。 几句大白话,把后来游击战争和“上山”的路子提前点醒。 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 六月到九月间,毛主席多次提出“上山”,看清城市道路一时难以走通。秋收起义攻打长沙,很快受挫,部队伤亡严重。毛主席把余部集中到文家市小学操场,说不再恋战城市,带队伍上井冈山,当“革命的山大王”,先找一块能藏身又能发展的山。 九月二十二日,部队在萍乡芦溪遭袭,从一千五百多人锐减到八百来个。 九月三十日清晨,三湾村前枫树坪,毛主席集合队伍,说敌人只在背后放冷枪,敌人两只脚,红军也是两只脚;贺龙两把菜刀起家,如今当军长,说明小队伍一样能闯天下。 干革命,一不图升官,二不图发财,三不图养家糊口,只为天下劳苦大众得解放。前路“山高水长,任重道远”,愿不愿意走自己拿主意;要革命的站左边,要回家的站右边,回去还要发路费。 枫树坪上一阵安静。宛希先举枪大喊“跟着毛委员打天下,坚决革命到底”,率先站到左边;张子清、曾士峨、伍中豪、罗荣桓、何长工接连过去,大多数人慢慢挪到左边,这支缩到八百来人的队伍,从这里走上井冈山,走过长征。 差不多同一时期,朱德在赣南天心圩也在给队伍“算长账”。 南昌起义余部一路北上,多次遭遇强敌,战士饥寒交迫,情绪低落。 朱德把大家集中起来,从俄国革命讲起:一九零五年革命失败,黑暗压着;一九一七年再次起身,革命成功。 一九二七年的中国,很像一九零五年的俄国,现在是黑的,黑暗是暂时的,只要信念在、实力在,中国会有自己的“一九一七年”。要革命的跟他走,不革命的可以回家,不强留人。 三湾枫树坪和天心圩,相隔千里,两场讲话都把大势讲透,把选择交给战士。 一九二七年九月初,毛主席到安源,在张家湾召开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军事会议,决定组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统一番号和旗帜。 会后,何长工、陈树华、杨立三连夜裁布缝旗:红底象征革命,中央一颗五角星代表中国共产党,星里镰刀和斧头代表工农,靠旗杆一侧缝一条白布,写着“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这面旗,被认作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第一面军旗。 一九二八年一月,朱德带着南昌起义余部辗转南北,原本隐藏在国民革命军第十六军范石生部里,最终被蒋介石识破。朱德找到出身富绅家庭的胡少海,让他冒充国民党军副团长“衣锦还乡”,在湖南南部宜章设宴,趁机控制县城。 进城后,把部队编成三个营,番号定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师”,朱德任师长,陈毅任党代表,王尔琢任参谋长。这个“第一师”和安源的“第一军第一师”,一南一北,建军思路高度贴近。 井冈山会师之后,中国革命第一块农村根据地站稳。 莫斯科教室里的“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三湾的“上山”,天心圩对一九零五和一九一七的比照,安源张家湾的军旗,宜章县城的三营编制,一环连一环,汇成“农村包围城市”的路,“朱毛红军”这四个字落在实处。 一九二九年前后,红四军内部围绕军委和前委关系争论激烈,毛主席一度离开红四军,到闽西指导地方工作,还病倒在那边。 朱德说,意见可以对着来,心还是相印的。 党中央介入后,红四军第八次代表大会上,朱德当众欢迎毛主席回前委,还说,“朱毛红军”,朱离不开毛,朱离开毛过不了冬。 按中央意见,朱德和陈毅一起去探望病中的毛主席,当面把先前的话收回。 毛主席也承认,当时写过一些“伤感情”的话,那阵子身体不好,情绪不顺,两边把话摊开,矛盾自然消下去。 一九三五年四川卓木碉,张开会议,多次逼朱德表态,要他反对中央北上,切断同毛主席的一切联系 在那样的关口站错队,可能连命都保不住。 朱德只说,朱毛在一起好多年,全国、全世界都知道,让“朱”去反“毛”,做不到 四十多年的脚印连成一条路。 毛主席往旁边一偏身,朱老总脚步一放慢,两个人谁也不抢在最前头,把那一格光亮留给对方,这一幕,比许多口号都更有力量

0 阅读:77
不急不躁文史

不急不躁文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