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为何很难被攻占,二战美国不用原子弹,也很头疼?回看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一个问题,就是日本这个国家很少受到其他国家的攻占。 在冷兵器时代的争霸逻辑里,其实藏着一个很反直觉的真相:最安全的国家,往往不是兵力最强的,而是那些穷得让侵略者看着都摇头的“荒地”。 如果把国家比作店铺,那个时候的日本,就像是一家地段极差、货架空空还时不时漏雨的小破店。 统治者打仗是要算经济账的,谁都不傻,出兵图的是地肥、矿多、人口旺。可你看看以前的日本,四面全是海,这本身就是个巨大的天然路障。 好不容易坐着木船晃荡过去,映入眼帘的不是金山银山,而是贫瘠的土壤和甚至不适合种庄稼的火山地貌。 没有铁矿,没有煤炭,除了接二连三的地震和海啸,基本没啥值得掠夺的资源。对于当时不管是中原王朝还是周边的列强来说,抢这么个地方,不仅赚不回油费,还得贴上老本。 正是这种“资源匮乏”和“地理隔离”,意外地成了最好的防弹衣,让这个岛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得以在角落里搞它的“猥琐发育”。 但这不仅仅是因为穷,更是因为想要拿下这块骨头,牙口稍微不好就得崩掉。大海洋流不是闹着玩的,古代那些木质战船在海上漂十几天,且不说会不会遇上要命的风浪,光是粮食发霉、淡水变质就能让士兵没上岸就废了一半。 当年的元朝大军那么强悍,看着近在咫尺的东瀛,两次折戟沉沙,台风一来,十几万大军和战船瞬间喂了鱼。这不是人不行,是老天爷在帮忙守门。 哪怕是侥幸登陆了,真正的噩梦才刚开始。日本这地形,超过七成都是山地,哪怕到了后来的二战时期,这种地形都让现代化的军队头皮发麻。 你可以想象一下,美军那种推土机一样的重武器攻势,到了这种褶皱的山地面前彻底哑火。坦克爬不上去,重炮推不动,拥有制空权也炸不穿深藏在坑道里的老鼠洞。 冲绳一战,彻底把美国人打出了心理阴影。这根本不是常规战争,而是拿着命往坑里填。对面的日军仗着地形复杂,躲在火山岩构建的工事里搞自杀式反击,连带着当地被洗脑的平民拿着竹竿菜刀也往上冲。 近八万美军战士倒在血泊里,换来的仅仅是几个充满弹坑的焦土小岛。这种无论军民全员“玉碎”的打法,加上那该死的易守难攻地形,让美军算了一笔恐怖的账。 如果要一个个岛啃过去直到打进东京,没个上百万人的牺牲根本拿不下来,战争能被拖到好几年以后。 当时摆在美军案头的方案其实不止原子弹这一个。他们想过封锁海岸线让岛上断粮,但这招见效太慢,军费耗不起。 想过联合苏联,又怕请神容易送神难,日后被瓜分出地缘麻烦;甚至丧心病狂地讨论过用化学武器,但因为太缺德怕在国际上遭人戳脊梁骨而作罢。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强行登陆的“性价比”太低太低,低到连财大气粗的美国人都觉得付不起这个账单。 那两颗原子弹的落下,实际上是面对这种结合了地理天险与疯狂民风的“死局”时,为了止损而按下的快进键。 不过,时过境迁,如今再看那道曾经不可逾越的海峡和险峻的山脉,在导弹与远程精准打击的火力覆盖下,曾经保命的屏障,反倒成了也没处可逃的笼子。 信息源:《人口大幅减少,日本离岛走到“十字路口”》参考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