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媒体终究还是说出了震惊世界的大实话!11月20日,纽约时报刊文直言,中国不光顶住了美国全方位的经济施压,还凭着在美国依赖的全球供应链里的主导地位,用更有威慑力的反制手段成功反击。 这话可不是谁的一家之言,而是美国在撞了南墙之后,不得不承认的现实尴尬。现在的美国媒体,像《纽约时报》都在感慨,那套喊得震天响的“经济遏制”,最后不过是给自家挖的一个深坑。 我们把视角切到最实在的“物价”和“零件”上看,就能发现这场博弈有多荒诞。美国原本想着靠加税、搞禁令,把中国制造从供应链里踢出去,结果呢? 美国老百姓家里常用的家具,零售价硬生生涨了18%。很多商家为了避税搞“文字游戏”,把标签换成“东南亚组装”,可稍微懂行的一拆解,里面的螺丝、板材依然发货自广东佛山,除了多了笔转运费让消费者买单,通胀数据更难看之外,啥也没改变。 这股“虚假脱钩”的风,刮到汽车行业就更要命了。通用汽车被架着要在2027年前清理中国零部件,听着硬气,可实操起来供应商一算账,想搬去墨西哥或东南亚,成本直接飙升30%到50%。 更别提稀土磁材这种核心原料,虽然美国和澳大利亚都有矿,但要把石头变成能用的材料,那个技术和产能九成都在中国手里。 美国军工企业造个导弹,最后都得把原矿运到中国加工,这种把原料送给“对手”加工再买回来的戏码,简直是把“产业空心化”几个字贴在了脑门上。 再说那个被吹上天的“科技封锁”,简直成了漏成筛子的笑话。美国商务部统共就派了141个官员去盯着全球189个国家的供应链,想搞天罗地网? 结果这不仅没拦住技术流动,反倒在美国眼皮子底下催生了一个暴利的黑市。英伟达的A100芯片,在黑市上能从1万美元炒到2.25万美元,利润高到让走私团伙把路线铺遍了泰国、马来西亚甚至欧洲。 就像“打地鼠”游戏一样,这边刚想起诉个把人,那边新的路线早通了。不仅如此,这种无理的封锁倒逼中国企业搞自主研发。 人家固态电池技术都开始更轻薄化了,美国这边还在为锂电池生产线的环保审批扯皮,建个厂甚至要花3到5年,等投产了,技术早就过时了。 而在产业链最底端的农业和基础制造上,美国的痛感更是实打实的。看看那些曾经投票支持强硬政策的豆农,现在大概是悔青了肠子。 因为失去了中国这个最大的买家——2025年5月后中国一度暂停购买——美国仓库里的大豆堆积如山,库存冲到了1.22亿吨这个历史级别的数字。 伊利诺伊州的老农户守着卖不出去的豆子,还要背负每天几百美元的仓库租金,价格直接腰斩到成本线以下。 这就是只搞金融、丢掉实业的代价:当制造业产出增速赶不上需求增速,且制造业GDP占比跌到10%左右时,美国实际上已经失去了跟中国硬碰硬的本钱。 现在的情况很讽刺:一边是美国政客在国会为了增加几个执法名额吵得不可开交,另一边是郑州富士康生产线一动,就能牵动大洋彼岸苹果公司的股价。 毕竟在苹果的供应链里,中国企业的价值占比高达42.8%,甚至比日韩加起来都多。这种在50公里半径内就能找齐所有配件的产业生态,才是真正的硬实力。 美国财长那态度从喊打喊杀到寻求沟通的转变,其实早就说明了一切:在这场自己挑起的乱局里,不管是造不出东西的企业,还是大豆烂在地里的农民,都已经撑不住了。 信息源:《纽约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