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刘德华把四川一家名为“刘德华板鸭”的店铺告上法庭,快70岁的老板拄着拐杖收到裁定申请书后痛斥道:“我一出生就叫刘德华,凭什么让我改名字?就因为他是明星吗?” 2010年,这股烟火气里却意外卷进了一场来自于遥远香港的风暴,一块写着“刘德华板鸭”的旧招牌,不仅是街坊四邻熟识的路标,更成了一个七旬老汉晚年最大的烦恼来源,这位在此经营多年的老人怎么也想不到。 自己叫了一辈子的名字,竟会因为几千公里外的一位天王巨星而变得“名不正言不顺”麻烦始于一位路过的游客,作为那位天王巨星的铁杆粉丝,这名游客冲着招牌兴冲冲地进了店,满心以为能看到偶像的周边海报或是某种授权联名。 结果店里只有一位忙碌的老头和满墙的板鸭,失望之余粉丝觉得这是对偶像名誉的冒犯,便将此事曝光到了网络,这一举动迅速引发热议,最终引起了巨星背后法律团队的注意,一纸诉状很快寄到了四川,老人对此深感错愕。 在他看来,自己从娘胎落地就叫刘德华,这个名字印在出生证上,伴随了他六七十年的风雨人生,早已是家族传承的一部分,他不明白凭什么因为世上出了个大明星,自己用真名做小本生意就成了被告。 法庭成了两种价值观激烈碰撞的战场,明星的代理律师准备充分,铺开了一摞摞证据:注册商标证书、品牌代言记录、以及粉丝们对于可能产生混淆的投诉,律师的逻辑严密且冰冷“刘德华”这个名字已经具有了巨大的商业价值。 板鸭店的招牌涉嫌侵权,会对公众造成误导,必须立即停止使用,站在被告席上的老人则显得朴实许多,他拿不出炫目的商业分析报告,但他手里攥着最有力的证据:一张泛黄的出生证明、经营许可证,以及街坊邻居的证词。 老人言辞恳切,他的板鸭店经营正当,名声是靠手艺一点点熬出来的,从没想过也没必要去蹭谁的热度,在他眼中,这不仅是个招牌,更是对他几十年人生的尊重,案件初审的结果对老人并不利。 法官依据现有法规,判定板鸭店确实需要更换名称,听到判决的那一刻,老人难掩失望,他知道自己是个平头百姓,论财力、论团队,根本无力与拥有庞大法律资源的明星抗衡,然而这个看似尘埃落定的结局,却在判决曝光后迎来了反转。 这桩“大明星告小老板”的案子刺痛了大众的神经,社交媒体上,同情的声音如潮水般涌来,人们发起了声援运动,认为名字是祖先留下的遗产,每个人都有权使用自己的真名,明星的商业版图不该霸道地侵蚀普通人的生存空间。 舆论的压力迅速传导回了明星团队,迫使他们重新审视这场“胜利”带来的品牌代价,面对可能崩塌的路人缘,明星团队选择了理智的让步,他们主动找到了老人进行协商,试图寻找一个法理与人情都能兼顾的方案。 经过数轮沟通,这场备受瞩目的纠纷终于达成了一份意外的“和解协议”明星方不仅同意向老人支付一定的经济补偿,甚至在于商标权的某种使用上也做出了姿态,作为回应,老人虽然同意修改店名以示区分。 但他成功争取到了在新招牌中保留“刘德华”这一家族姓名的权利,这不再是一场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而变成了一次互相尊重的妥协,对于老人而言,这不仅仅保住了生计,更是在商业洪流中守住了自己作为普通人的尊严和名分。 这个案件之所以让人回味,在于它打破了强者恒强的惯例,在互联网时代,名人的商标权边界虽然重要,但也不能无限度地挤压个体的基本权利,这块板鸭店的招牌,最终不仅烤出了美味,更烤出了法律与人情之间那个温暖的平衡点。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