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李克农去韩练成家做客,期间韩练成妻子汪萍给李克农做了一道红烧狮子头,没想到李克农吃完之后脸色一惊就对韩练成说道:七哥,我以为只有你是个隐形人,但没想到七嫂更是深藏不露啊! 1960年的北京冬天,四九城被凛冽的寒风灌了个透,军事科学院战史研究部的部长韩练成正在家中静养,小院原本安静得出奇,一阵突兀的敲门声却打破了平静,这要是搁在普通人家,开门不过是迈两条腿的事,可在这座院子里,空气瞬间绷紧了。 即使建国已逾十载,韩练成夫妇那种深入骨髓的谨慎依然没变,听到声响韩练成与妻子汪萍只交换了一个眼神,两人便极其默契地先退回隐蔽的卧室,确认无虞后,汪萍才独自整理衣襟去前院应门,这种近乎本能的防备,不是矫情,是无数次在刀尖上行走留下的肌肉记忆。 门开了,来人衣着朴素,身后跟着两名搀扶的随员,那是李克农,这位中共特工之王手里没拿文件,倒拎着一兜红彤彤的苹果,见面没寒暄身体,也没问好,两人先对起了那套看似拉家常的“切口”。 “这水果是甜是酸啊”汪萍神色不动,李克农答得也利索:“不酸不甜,远道而来,刚刚好”话音落地,这道无形的防线才算撤下,汪萍立刻转身冲着后院高喊“李经理来了”直到听见那声熟悉的代号,一直蛰伏在卧室观察动静的韩练成才大步流星地走出来。 其实韩练成这个“隐形将军”的名号由来已久,从早年把冯玉祥的一支队伍带出来,到中原大战救过蒋介石的命,再到后来位至国民党第46军军长,他的履历光鲜得刺眼,但真正的转折藏在1937年与1942年的两次秘密会晤中。 周恩来的感召让他选择了成为一把插在敌人心脏的尖刀,为了这种信仰,连这种老友间的普通探访,都依然带着当年的硝烟味,时近晌午,厨房里飘出了肉香,餐桌上摆着的碗筷看似寻常,但若是有懂行的老地下党在场,定能看出一身冷汗。 李克农还没动筷子,眼睛却先盯上了那碟醋,汪萍倒醋的手法很怪,瓶口倾斜的角度在碟沿留下了一个特定的缺口,李克农会心一笑,这是1947年华东局地下党的暗号,当初正是他教给交通员用来确认安全的手段。 而当那道色泽红亮的“红烧狮子头”端上桌时,这段关于“吃”的情报往事才真正铺展开来,“七嫂,这荸荠切得跟米粒一样大,我记得是徐州聚福楼的老规矩吧”李克农用筷子拨开肉丸,眼神变得深邃,哪有什么“老规矩”,全是生死攸关的黑话。 回想1946年,韩练成身为国民党整编师长被困在眼线密布的徐州,要在蒋介石眼皮子底下传情报,笔墨根本动不得,汪萍便借着给前线慰问团做菜的由头,硬是把情报做进了菜里:荸荠切成米粒大小,暗示“情报藏在米粒之间”。 那股子若有若无的桂花味,寓意“消息可靠”接头的张副官尝了一口便懂了,这哪是吃菜,分明是在接头,更绝的是1947年莱芜战役前夕,为了送出国民党军队的行军路线调整,汪萍愣是把情报刻在了肉丸里的骨头上,裹上肉糜油炸。 谁能想到这香喷喷的夜宵里藏着七万敌军的葬身之地,当年送餐的小兵只当是师长嘴刁,哪知道那一趟跑慢了就要掉脑袋,这顿饭吃得让人唏嘘,李克农尝着狮子头,突然问起这手艺的师承。 汪萍笑着提了个名字:“叶妈妈教的”一听解释,李克农都不禁竖起了大拇指,这“叶妈妈”可不是邻家老妪,而是国民党特务头子叶秀峰的亲娘,原来,当年汪萍这“官太太”当得一点都不清闲。 她不仅是韩练成的贤内助,更是最高明的“情报收割机”她利用高官夫人的身份,打着学做菜、聊家常的幌子,生生渗透进了国民党高层的后宅,叶秀峰家里有什么风吹草动,往往最先传到厨房,再转手到了汪萍的耳朵里。 甚至到了1948年形势最紧那会儿,汪萍带着孩子去夫子庙看似逛街买胭脂,实则把江防图记在脑子里,回来默画在油纸上,遇到特务搜身,她顺手把油纸塞进油腻腻的炸油条里,硬是靠着那一身市井烟火气骗过了特务的眼睛。 这种在敌人心脏里跳舞的胆识,连见惯了大场面的李克农都感慨,这对夫妻才是真正的“深藏不露”席间,韩练成一时兴起,念了首打油诗,戏称妻子是“后勤部”,管李克农叫“李经理”。 这玩笑背后,却藏着难以言说的沉重。韩练成之所以提到再也不想做狮子头,是因为想起了那些为了送情报牺牲的年轻同志,比如那个惨死在雨花台的交通员小马,牺牲时才二十出头,如今的人们提起谍战,总是联想到风衣、手枪和电台。 但实际上,真正的隐蔽战线往往就藏在这些柴米油盐、家长里短之中,把胆魄裹在肉丸里,把忠诚拌进陈醋中,用最世俗的烟火气掩护最惊心动魄的秘密,这才是韩练成与汪萍夫妇,以及无数像他们一样的无名英雄,最真实的写照。 信息来源:北京晚报——韩练成之子:父亲“隐形人”之称最早源自李克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