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一个62岁的中国老人访美,几个中情局探员突然找到了他,出示证件后,说:“我们愿提供10万美元年薪,请你留在美国!” 在这场看似不对等的谈判桌上,美国情报部门觉得自己早已胜券在握,毕竟他们摆在台面上的筹码实在过于沉重,重到足以压垮任何一个普通人的心理防线,那是1989年,一张10万美元的年薪合约赫然在列。 在那个中国城镇普通职工辛辛苦苦干一年也只能挣不到2000块钱的年代,这笔美金简直就是天文数字,若按照当时的购买力换算,这相当于五十个中国普通家庭全年的收入总和,甚至放在今天的北上广,也足够令人咋舌。 但这仅仅是美国人抛出的"开胃菜"为了拿下这位名为曾肯成的老人,他们还承诺在休斯顿提供一套自带泳池花园的豪华别墅,甚至摆出了德州农工大学终身教授的头衔,这不仅意味着泼天的富贵,更代表着西方顶尖学术圈的至高认可。 之所以让大洋彼岸如此兴师动众,甚至到了不惜血本的地步,并非是因为曾肯成是个普通的访问学者,起因源于同年年底的一场意外,当时正在路易斯安那大学讲学的曾肯成,受邀参加了一场顶级密码学大会。 会上,他并没有发表什么长篇大论,只是对着美国引以为傲的商用密码加密标准,随口指出了其中的一个致命逻辑漏洞,这轻描淡写的一指,却在美国国家安全局内部引发了名为"恐慌"的海啸。 要知道,这套标准可是维系美国金融、政府乃至军方信息安全的基石,一旦这个被曾肯成一眼看穿的后门遭到利用,后果将是整个信息体系的崩塌,美国中情局迅速介入,一查底细更是心惊肉跳。 此人绝非无名之辈,他早在20岁时就考入西南联大,是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亲传弟子,被同窗称为"数学怪才"更令美国忌惮的是,曾肯成早已是中国国防领域的隐形守护者,在新中国"两弹一星"的艰苦研制过程中,正是他带队破解了无数复杂的通信乱码。 为核试验数据构筑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防火墙"这样一位不仅通晓东方加密逻辑,又能一眼洞穿西方算法漏洞的天才,在美国情报机构眼中,要么必须被招安成为"自己人",要么就是必须被清除的潜在威胁。 眼见金钱和名誉的糖衣炮弹没能轰开老人的嘴,早已做足功课的中情局探员们,极其精准地抓住了曾肯成唯一的软肋,那就是他重病的女儿,曾肯成的女儿从70年代末就饱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折磨,这是一种极难治愈的自身免疫病。 而当1989年曾肯成携女赴美时,女儿的病情已经恶化至器官衰竭的悬崖边,急需顶尖医疗手段的干预"只有留在美国为我们工作,你的女儿才能免费享受全球最顶级的治疗,直到痊愈"。 探员们带着医学专家登门,一边展示着令老科学家捉襟见肘的高昂账单,一边开出了这份以亲情为绑架的"魔鬼契约",为了逼他就范,他们甚至动用了下三滥的手段:不仅派特工伪装成访客频繁骚扰,还全天候监视其女儿的就医过程,甚至以签证状态作为要挟。 试图从心理防线上彻底击溃这位老父亲,对于任何一位父亲而言,眼睁睁看着女儿在生死线上挣扎而自己无能为力,都是一种凌迟,但曾肯成在巨大的痛苦中保持了惊人的清醒,他深知密码学不同于普通基础科学,它关乎国家的咽喉与底牌。 一旦点头,不仅是个人的背叛,更是将国家机密拱手让人,他硬是顶住了"不用美国技术就救不了女儿"的绝望,对那些软硬兼施的特工下了逐客令,这场暗战一直持续到曾肯成敏锐地察觉到对方即将撕破脸皮。 随着特工的盯梢日益紧迫,他果断通过秘密渠道联系了中国驻休斯顿大使馆,将所有处境和盘托出,其实这种决绝的选择早在几十年前就曾上演过一次,早在1950年,年轻的曾肯成就在美国麻省理工有着极好的前途。 但他为了回国效力,哪怕在归途中丢失了一半的行李家当也毫不后悔,对他来说所谓的豪宅别墅不过是浮云,面对那些质疑他为何放弃优厚待遇的声音,曾肯成曾留下一句极其朴素却振聋发聩的大实话:"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狗窝"。 这并非一句自嘲,而是一代学人对于归属感最真实的定义,在他看来,能在当时条件简陋的国内实验室里,把搜集到的国际前沿资料整理出来,填补中国密码学的空白,远比在美国做个富家翁有意义得多。 在中方外交人员的强力斡旋与保护下,曾肯成最终于1991年带着女儿突破重围,安全踏上了故土,回国后他没有吹嘘这段惊心动魄的经历,而是立刻一头扎进了教学一线,不仅将所有的海外资料无偿捐献,还牵头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密码学博士点。 只为那句"把本事用在自家人的事情上"在那个物质匮乏与信仰丰盈并存的年代,曾肯成的选择是一面镜子,他在美国人开出的"天价账单"面前,计算的不是个人得失,而是国家安全的权重。 信息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网站——曾肯成:国家秘密的守护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