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手下不是没有能人,谋士刘玄初告诉吴三桂,不要杀永历帝,吴三桂不听,跑到缅甸把永历帝杀了。刘玄初又告诉吴三桂,不要主动要求撤藩,康熙同意怎么办?吴三桂不听,康熙一看奏折同意了,吴三桂直接麻了。 说起吴三桂,不少人第一反应就是“三姓家奴”“反复无常”,好像他这辈子全靠投机取巧,身边根本没什么像样的人才。 可实际上,吴三桂手下藏着一位眼光毒辣的谋士刘玄初,这人两次点破关键死局,偏偏吴三桂一次都没听,最后落得身死族灭的下场,真不是运气差,纯属自己把路走死了。 可能有人会问,既然刘玄初这么有本事,怎么没在南明时期就出名?这就得说说刘玄初的早年经历了。 刘玄初是四川人,最早在南明蜀王刘文秀帐下当中书,负责掌管文书工作。那时候刘文秀率领的南明军把吴三桂的清军逼到川北保宁,本来占尽优势,结果因为轻敌被清军突袭惨败,只能带着残兵退回贵州。 也就是这段时间,刘玄初转而投靠了吴三桂,《广阳杂记》里明确写着“蜀平,平西王复罗置幕中”,能被吴三桂特意招揽,可见刘玄初在当时确实有点名声,只是在刘文秀手下没得到重用而已。 投靠吴三桂后,刘玄初才算真正有了施展才华的机会,可他没想到,自己掏心掏肺的建议,全被当成了耳旁风。 第一次关键分歧,出在怎么处理永历帝朱由榔这件事上,1661年缅甸发生咒水之难,缅甸国王莽白把永历帝擒获,转头就想甩给清军这个烫手山芋。 当时吴三桂以平西大将军的身份镇守云南,接到清廷旨意后,他本来还在犹豫,刘玄初直接找上门来劝他:“永历帝再怎么落魄,也是南明正统,留着他既能牵制李定国那些残余势力,又能给清廷留个‘你还得靠我’的念想,就算将来朝廷猜忌,也有缓冲的余地。” 这话里的门道,其实就是留条后路,可吴三桂满脑子都是靠“表忠心”换更高的爵位,根本听不进去。 他亲自带兵进入缅甸,硬是把永历帝押回昆明,1662年4月14日,没等清廷的正式旨意,就把永历帝父子及眷属25人绞杀在昆明逼死坡。 吴三桂这波操作,确实换来了平西亲王的爵位,可代价是彻底断了自己的所有退路。 要知道,当时汉人群体里还有不少前明遗老,永历帝在他们心里是最后的精神支柱,吴三桂亲手杀了他,等于把“弑君叛主”的骂名刻在了自己脑门上。 后来吴三桂反清时,想打着“复明”的旗号招揽人心,结果没人买账,就是因为大家都记得他杀永历帝的事。 刘玄初当初的建议,其实是看透了清廷对汉人的猜忌,就算吴三桂再忠心,也改变不了“非我族类”的本质,留着永历帝,至少手里有张能制衡各方的牌,可吴三桂偏偏要把这张牌撕得粉碎。 说到这儿,肯定有人好奇,杀永历帝换来了荣华,吴三桂怎么还会栽在撤藩上?这就轮到刘玄初的第二条关键建议了。 康熙亲政后,削藩的心思越来越明显,当时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在京城当人质,急着让父亲主动上疏请撤藩,想借此打消清廷的疑心。吴三桂也觉得这招“以退为进”能稳赢,就让刘玄初草拟奏疏。 刘玄初一看就急了,直接劝他:“朝廷早就想削你的权,只是没找到由头,你这奏疏一上去,肯定马上批准。耿精忠、尚可喜要辞就让他们辞,你守着云南的军队和地盘,根基稳固,犯不着凑这个热闹。” 吴三桂听完火了,觉得刘玄初是胆小怕事,怼了一句:“我在云南经营这么多年,朝廷绝不敢真的让我撤藩!”他不仅坚持上疏,还把刘玄初贬去当盐井提举,彻底把逆耳忠言挡在门外。 可他忘了,康熙要的是中央集权,三藩尾大不掉的局面,迟早要解决。更重要的是,清廷对汉人藩王的猜忌从来就没断过,云南的总督、巡抚全是满人担任,军队里满兵比例也比汉兵高,就是为了监视他。 吴三桂以为自己的“忠心”能换信任,却不知道在清廷眼里,他的兵权才是最大的威胁。果然,奏疏一到京城,康熙当即力排众议,批准了撤藩请求。 消息传到云南,吴三桂彻底懵了,这才发现自己玩脱了,走投无路之下,只能在1673年举兵反清。 起兵之后,吴三桂其实有翻盘的机会,可他还是没听刘玄初的劝,当时他把被贬的刘玄初召回来,军队也打到了长江边,只要一鼓作气北上,清军根本来不及集结。 可吴三桂却在松滋驻兵三个月不动,想等着清廷放还儿子吴应熊,然后划江而治。 刘玄初写信苦劝,说现在是最佳时机,再拖就完了,可吴三桂还是犹豫不决。没多久,刘玄初就在郁郁中病逝,时间是1675年,距离起兵才过去一年。 没了能点醒他的人,吴三桂的军队开始节节败退,1678年他在衡州称帝,不到半年就病逝了,三年后清军攻破昆明,吴三桂的子孙全被处死,曾经风光的平西王府彻底覆灭。 吴三桂到死可能都没明白,他手里最宝贵的不是兵权和地盘,而是刘玄初这样能看透时局的人才。可惜,他直到把路走死,都没真正听进过一句忠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