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人最伟大的巅峰之战,如果这场仗输了,中国将分裂成几十个小国。 没那场垓下之战,中国现在啥样真不好说,八成跟欧洲地图似的,一堆小方块挤在一起,你瞅我我瞅你,谁也不是一家人,光想想就一身冷汗,脑子里乱七八糟的,一堆画面闪过去,想说又不知道从哪说起。 天天有人把“大一统”挂嘴上,说咱这五千年没断过,一个国家从战国那会儿一团乱麻,硬是挺到今天,这事儿放哪都算牛的,整个东亚就中国自己琢磨出这套朝代更替的玩法,真不是白捡的,里头有个关键的坎,就卡在垓下开打的那个晚上。 这事儿不是刘邦打赢了项羽那么简单,楚汉争霸这故事,电视剧来来回回拍,戏台子上也唱,听着就是两个人争天下,谁拳头硬谁就能坐龙椅。 可他们争的根本就不是一个东西,刘邦看中的是秦始皇留下那套,整个天下一张皮,底下全是自己的肉,皇帝说一不二,中央说了算,项羽脑子里还是战国那套,大家各占一块地,他当老大,底下都是小兄弟,各过各的日子,楚国那帮贵族就觉得这样才稳当,分开管才安心,自己当个盟主,底下小弟们排队来磕头,这才有面子。 项羽把秦国干趴下,他没说自己当皇帝,扭头就封了十八个王,自个儿跑回彭城老家,弄了个西楚霸王的头衔,把刘邦一脚踹到汉中那鸟不拉屎的地方,这架势就是要重开春秋战国,他想当个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人物,心里头还记着秦始皇灭了他家的仇,现在要全给翻过来。 刘邦自己没项羽能打,可他身边那伙人太厉害,韩信,萧何,张良,个个都是绝活哥,刘邦自己就是个亭长出身,泥腿子,说话也不讲究,张嘴就骂,但他会用人啊,韩信管打仗,把魏国赵国齐国一路平推,在东边把项羽后院搅得天翻地覆,张良管出主意,一句“四面楚歌”直接把项羽的士气给唱没了,萧何管后勤,前线要啥有啥,粮草送得比谁都快。 这三个人撑起一台戏,拽着刘邦跟项羽耗了四年,项羽再猛也架不住这么拖,刘邦败仗吃了不少,可命硬,每次打输了还能爬起来接着谈,谈完了接着耗,韩信总能从想不到的地方捅一刀,垓下这最后一刀,砍的不是项羽一个人,是把那种分裂割据的念想给彻底砍断了。 楚歌响起来那个晚上,好多书里写得特别美,虞姬拔剑,霸王掉眼泪,带着八百人冲到乌江边,全是英雄气概,可你要从制度上看,这一仗是把“分封制”这玩意儿从中国的桌子上给踢下去了,项羽讲义气,可时代不要这个,谁会念一个想把国家分成几十块的老大的好,他要是赢了,天下就是一堆小国,中央权力没了,中国就只是个文化圈,听着挺时髦,你看看欧洲,欧盟里头,法国德国吵,波兰匈牙利闹,根本拧不成一股绳。 中国会不会变成那样,太有可能了。 项羽要是赢了,就没“汉人”这个说法了,“大一统”这词也早没了,秦朝那么短命,项羽又回头搞分封,那中央集权谁还信啊,大家都觉得各管一摊才安全,几十个国家天天打来打去,自己消耗自己,东西南北全断开,车轮子宽度不一样,写字也不一样,慢慢就成了“楚人”“燕人”“齐人”,跟法国人、撒克逊人似的,什么汉族、统一文字、共同的根,都没了,山东就是齐国,说齐国话,写齐国字,认自己的祖宗,中原就是个地理名词,谁也别想统一谁,赵武灵王那样的能当个霸主,皇帝是没戏了,项羽赢了,就是给大分裂盖了个合法的戳。 垓下打完,刘邦干了件特别漂亮的事,他把秦朝那套东西全捡回来了,但是换了个包装,自己当皇帝,嘴上说的是仁义,不搞秦始皇那套凶残的,郡县制没动,地方还是得听中央的,制度的大方向没变,就是换了个老板,秦始皇搭好的架子,他全留下了,还给这套东西加上了民心和合法性,从他开始,统一中国成了底线,后面不管谁来打天下,都得举着统一的旗号才算名正言顺。 后面的唐宋元明清,开国的故事都离不开这条主线,是刘邦在垓下的胜利,才把这个规矩定了下来。 说句题外话,中国人骨子里对统一这事儿特别在乎,从春秋的王道,到明清的天命,没人觉得分裂是对的,这想法不是儒家教出来的,也不是科举考出来的,是在历史的十字路口真刀真枪打出来的,垓下那一夜,就是第一关,楚歌响起来,不是唱给一个霸王听的挽歌,是给整个文明投了一次票,到底是要合在一起,还是要散作满天星。 咱们今天说着差不多的方言,写着一样的汉字,都说自己是炎黄子孙,说到底,这些东西都是那个晚上留下的遗产,项羽最后没选当皇帝,非要守着他的诸侯梦,死得很悲壮,可路选错了,就算赢了,也是一场空。
刘邦称帝后返回沛县,被街头老丈嘲笑,刘邦问:你晓得我是谁?老丈怼道:管你哪路官。
【2评论】【6点赞】
清清苹果香
当不当是能不能的问题,而不是想不想的问题!项羽当时拿什么当?他只是一路诸侯而已,只不过是最强的那路,他敢过分,大不了大家合伙灭了他。何况当时的名义共主是义帝,项羽后面杀了义帝是什么心思谁不知?那是司马昭之心!虽然司马昭还没出世。。。落了个不忠不义天下共击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没有垓下之战,也有别的战役,早一天晚一天的区别,除非刘邦死了,只要刘邦不暴毙,终会一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