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贪淫好色的不在少数,但有一个皇帝贪淫好色到了变态的地步,而且残忍嗜杀也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这个皇帝就是三国时期东吴的末代皇帝孙皓。 永安七年(264年)的东吴有点乱,吴景帝孙休突然病逝,留下的太子才10岁。 更糟的是,西边的蜀国刚被晋国灭了,消息传到江东,上到大臣下到百姓都慌了神。 丞相濮阳兴和权臣张布凑在一起犯愁,幼主撑不起这么乱的局面,这时候左典军万彧站出来说,他认识的孙皓不错,23岁正当年,脑子清楚办事果断,跟孙策有一拼,还爱读书守规矩。 俩人一听觉得靠谱,就把孙皓推上了皇位,盼着他能稳住大局。 孙皓接的确实是个烂摊子,外面晋国吞了蜀国,随时可能从西陵顺着长江打过来;里面更不消停,皇位坐得不稳,大臣们大多是世袭的贵族,手里攥着私兵和佃户,比朝廷还富裕,简直是国中之国。 就连带兵的将军也都是父子相传,吴将贺齐手下的战船摆开跟山似的,当年孙休活着的时候都得让三分。 刚登基那时,孙皓还真没让人失望。 下旨大赦天下,改了年号叫元兴,给施绩、丁奉这些能打仗的将军封了大官,也没忘给张布这些拥立他的人加官进爵。 追封父亲为文皇帝,尊母亲当太后,给前皇帝孙休的四个儿子都封了王,自己也立了皇后。 对老百姓更实在,开粮仓放粮食救济穷人,把宫里多余的宫女放回家,珍禽异兽也都放生了。 那时候大伙都觉得,东吴遇上好皇帝了,称他是“令主”。 可这份好名声没撑多久,权力稳了之后,孙皓藏在骨子里的暴虐就露出来了。 他听说濮阳兴和张布私下后悔立了他,二话不说就把俩人杀了。 张布的小女儿被他拉进后宫当美人,有次他问姑娘:“你父亲在哪?” 姑娘说:“被贼人杀了。”他当场就发了火,把姑娘杀了,回头又后悔,雕了个石像摆在身边。 为了绝后患,他连前皇帝孙休的两个大儿子都没放过,直接下毒害死了。 甘露元年,孙皓说看风水的讲荆州有王气,得迁都镇压,硬是把都城从建业搬到了武昌。 他心里打的小算盘其实是想躲开建业那些大族的牵制,顺便加强西陵的防守。 可这一搬就炸了锅,民间到处唱“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明着跟他对着干。 更糟的是,第二年建业附近的山贼施但拉着宗室孙谦造了反,虽说很快就平了,但孙皓也吓着了,才意识到建业是根基,没住满一年就又搬了回去。 迁来迁去之后,孙皓的统治越来越离谱。 他看不上那些世家大族,专门提拔何定、岑昏这种出身低贱的小吏,还有高通这些宦官当亲信,朝廷里能干的人全被挤走了。 为了收拾贵族,他天天摆酒席,不管会不会喝酒,每个大臣都得灌七升,喝不完就硬灌。 喝到兴头上,他就让太监挑大臣的错,揭人家的隐私取乐,大臣王蕃因为酒后神色从容,没装疯卖傻,当场就被他拖出去砍了。 军事上更是糊涂,名将陆抗临死前反复说要增兵西陵,他偏不听,等陆抗一死,把西陵守军拆成五份,分给陆抗的五个儿子,兵力反而少了。 那时候东吴总共才230万人,光官吏就有3.2万,士兵23万,后宫里的女人更是多达6000多,平均8个人就得养一个不干活的,老百姓早就被榨干了。 天玺元年,孙皓知道自己快撑不住了,就搞了出假把戏,说天上降了神谕,刻了块《天发神谶碑》骗老百姓这是祥瑞。 可这种鬼话没人信了,280年,晋军果然从西陵打过来,跟陆抗当年预警的一模一样,一路顺江而下。 东吴的贵族早就不想跟着孙皓干了,纷纷打开城门投降,孙皓没办法,只好把自己绑了出城投降,东吴就这么亡了。 晋武帝司马炎没杀他,封了个归命侯,四年后,42岁的孙皓死在了洛阳。 孙皓不是突然变坏的,小时候吃过苦,让他特别没有安全感,刚登基的好都是装出来的,无非是想稳住位子。 等没人能管他了,骨子里的暴虐就藏不住了。 孙家几代人都信巫术,这毛病也传给了他,年号全是“甘露”“天玺”这种跟巫术有关的,还天天吃丹药,不光变得荒淫,脑子也越来越不清醒。 东吴的亡,不能全怪孙皓,但他确实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他接手的那些毛病,比如贵族世袭、将军专权,本来得慢慢改,可他偏要动刀子杀人,拆人家的兵权,结果矛盾越激越厉害。 最关键的是,他从来没把老百姓当回事,把国家的钱全花在喝酒、娶媳妇上,230万人被他榨得活不下去,这国家能不亡吗? 【评论区聊聊】你觉得要是孙皓一直保持初登基时的样子,东吴能躲过被灭亡的命运吗? (信源:孙皓为何从“明主”变为“暴君”?或与误服丹药有关——北京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