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媒体称:中国的歼-10和霹雳-15虽然在实战中击落了法国阵风,但这并不代表中国的装备比西方先进,他们认为阵风失利,是因为没有发挥出体系作战的优势。 新加坡媒体的说法其实没说到根子上,实战结果摆着,装备硬实力的差距才是阵风失利的核心原因,所谓 “没发挥体系优势” 更像是为西方装备找的借口。 央视都已经实锤了,巴基斯坦装备的歼 - 10CE 确实在实战中击落了印度的阵风,而且自己毫发无损全身而退。这不是演习里的模拟对抗,是真刀真枪的空战结果,最能说明问题。 新加坡媒体说阵风输在体系,可打仗哪有等你把体系摆完美了再打的道理?印度当时也有预警机、地面雷达这些体系支撑,不然也不敢派阵风升空,真要是体系没到位,根本不会有这场空战。 再说,体系作战从来不是单一装备的 “外挂”,装备本身就是体系里的关键一环,要是装备有致命短板,再全的体系也补不上。 先看飞机本身的硬功夫,歼 - 10C 和阵风的差距明明白白写在数据里。歼 - 10C 用的是有源相控阵雷达,有 1700 个收发组件,对战斗机大小的目标探测距离能到 220 公里。 阵风的雷达就小多了,只有 1200 个组件,探测距离才 200 公里,而且歼 - 10C 的雷达用了氮化镓技术,功率是阵风雷达砷化镓技术的 3 倍,抗干扰能力强得多。 空战里 “看” 得远、“看” 得清就是生死线,歼 - 10C 能先发现阵风,还能顶住对方的电子干扰,自然就能先瞄准、先开火,这跟体系没多大关系,纯粹是雷达性能的代差。 发动机和机动性方面,别觉得阵风是双发就占优,它那两台 M88 发动机加起来的推力,跟歼 - 10C 单台涡扇 - 10B 差不多。 机动性上,歼 - 10C 的瞬盘角速度能到 30 度每秒,比阵风的 28 度还快,9G 的过载能力也跟阵风一样,不管是近距离缠斗还是快速占位,歼 - 10C 都不吃亏。 阵风所谓的 “设计巧妙”,其实是为了兼顾多任务压缩了机首空间,结果把雷达搞成了短板,这种设计缺陷可不是体系能弥补的。 再说说决定胜负的导弹,霹雳 - 15 和阵风配的 “流星” 导弹比,优势更明显。霹雳 - 15 用的双脉冲发动机能两次点火,前段加速后滑翔省燃料,末段再爆发推力,末端速度能到 5.5 马赫,对战斗机的不可逃逸区有 120 公里。 流星导弹虽然标称射程远,但用的冲压发动机在 150 公里外速度就掉下来了,对战斗机的不可逃逸区只有 80 公里,比霹雳 - 15 短了三分之一。 实战里,流星导弹在叙利亚遭遇干扰时,三分之一都脱锁了,而霹雳 - 15 在台海演习中穿透干扰网的命中率还能保持 78% 以上,抗干扰能力根本不在一个档次。 更关键的是,霹雳 - 15 的制导头是有源相控阵的,能自主识别目标排序,流星还得靠飞机火控系统指挥,智能化水平差了一截。 新加坡媒体提的 “体系作战”,其实中国比谁都懂。解放军报早就说过,现代空战是体系聚优,但体系得靠先进装备撑起来。 要是装备本身不行,体系就是空架子。比如阵风的雷达探测距离不够,就算预警机发现了目标,把数据传给阵风,可阵风的导弹打不到那么远,还是白搭。 巴基斯坦用的空警 - 500 预警机探测距离 470 公里,配合歼 - 10C 的雷达和霹雳 - 15 的射程,形成了 “发现 - 锁定 - 打击” 的闭环,整个过程只要 90 秒,比北约体系的 120 秒快得多。 这说明不是阵风没体系,是中国装备和体系的融合度更高,性能更适配,反而体现了中国装备的先进。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点,阵风的所谓 “隐身能力” 全靠电子战套件干扰,自身没有真正的隐身设计,这种技术对上歼 - 10C 的跳频雷达基本没用。 现在的空战,隐身和抗干扰是基础,阵风连这两点都有短板,就算把整个北约的体系搬过来,该被击落还是会被击落。 而且阵风的使用成本高得吓人,单价 2.4 亿美元,是歼 - 10C 的 6 倍,维护费一年 1800 万美元,比歼 - 10C 贵 5 倍,又贵又打不过,这算哪门子先进装备? 实战结果已经说明一切了,要是歼 - 10 和霹雳 - 15 真不如西方装备,哥伦比亚总统也不会专门访华,明确表示想买两个中队的歼 - 10CE 来替换老飞机。 国际市场最实在,真金白银的选择比任何媒体的说法都有力。西方装备曾经的技术优势确实存在过,但这些年中国的技术突破都是实打实的,双脉冲发动机、氮化镓雷达这些核心技术,中国已经走到了前面。 说到底,空战输赢从来不是单一因素决定的,但装备性能是最根本的前提。没有好的装备,再厉害的体系也没法施展;反过来,有了先进装备,体系才能发挥更大作用。
中国大爆兵!原来都是留好的后手,要有好戏看了!战友们,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最近
【6评论】【3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