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菲律宾总统突然宣布了。从9月1日起,菲律宾所有大米进口要按下

现象研析所 2025-09-04 11:22:35

果不其然,菲律宾总统突然宣布了。从 9 月 1 日起,菲律宾所有大米进口要按下 60 天的暂停键。可能有人觉得,不就是暂停进口大米吗?至于这么大动静?可别小瞧菲律宾,它可是全球排得上号的大米进口国,每年都得从国外买走几百万吨大米,才能补上国内的供应缺口。 2025年8月当时,一份来自棉兰老岛的稻农请愿书被紧急递到总统案头,信里用红墨水写着:"每公斤稻谷只能卖8比索,连买化肥的钱都赚不回来!" 这并非夸张,根据农业部监测数据,2025年上半年菲律宾稻谷产量虽创下908万吨历史新高,但收购价却暴跌25.5%,部分地区甚至跌破10比索/公斤,而生产成本线稳稳卡在12-14比索区间。更讽刺的是,超市里50公斤装进口大米仍标价2000比索(约合40比索/公斤),利润全被中间商赚走。 这种"谷贱伤农"的怪圈,实则是进口大米与本土产量的双重挤压。自2024年马科斯政府将大米进口关税从35%降至15%后,越南、泰国、巴基斯坦的货轮如潮水般涌入马尼拉港。 仅2024年,菲律宾就从越南进口356万吨大米,相当于该国全年产量的1/3。这些带着东南亚湿热气息的米袋,在仓储容量逼近极限的菲律宾仓库里堆成小山,直接导致新收稻谷无处存放——据美国农业部统计,菲律宾9-11月平均需进口75万吨大米,而2025年雨季稻收获高峰期恰在9-10月,218万吨新稻即将涌入市场。 更微妙的是,政府同步启动"PRICERS计划",由国家粮食署以15比索/公斤的溢价收购农民稻谷,这个价格虽仍低于零售端,但至少能让农户收回成本。 不过,这场"农民保卫战"打得并不轻松。泰国商务部外贸厅长阿拉达·富昂通透露,菲律宾进口商正在紧急游说,要求对已签订合同的货物网开一面——仅泰国就有28万吨大米卡在运输途中,若不能在9月15日前抵港,将面临巨额滞期费。 越南方面更直接,其农业部已成立专项小组,评估损失并寻找孟加拉国、沙特阿拉伯等新市场。而在菲律宾国内,消费者开始担心米价飞涨,毕竟过去60天进口禁令曾导致零售价上涨1-2比索/公斤。 政府显然早有预案。除了溢价收购,还紧急修复全国仓储设施,计划在2026年前新增80万吨仓容,并新建精米加工厂提升附加值。 更耐人寻味的是关税政策留了后手——农业部建议将进口关税从15%恢复至35%,但总统选择"先观察60天",既给农民喘息空间,又避免刺激通胀。这种"进可攻退可守"的策略,暴露出菲律宾在粮食安全与贸易自由化之间的艰难平衡。 当9月1日的钟声敲响,马尼拉港的起重机暂时停下了挥舞的臂膀。这场持续60天的进口禁令,本质上是菲律宾在全球化浪潮中争夺粮食定价权的尝试。 对普通民众而言,或许只是超市米价标签上的数字变动;但对500万稻农来说,这可能是决定他们能否继续握紧锄头的关键转折。当禁令期满时,人们终将看清:是本土稻浪真正压弯了腰,还是廉价进口米再次卷土重来? 你觉得菲律宾这次能成功保护农民利益吗?进口禁令会不会反而推高米价?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0 阅读:105

猜你喜欢

现象研析所

现象研析所

研析现象,解读社会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