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就在阅兵进行的同时,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发了一篇文章,对阅兵和中俄朝三方

现象研析所 2025-09-04 00:31:18

9月3日,就在阅兵进行的同时,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发了一篇文章,对阅兵和中俄朝三方的合作做了评论。可见,他似乎也在白宫看着直播。那么,特朗普说了一些什么,又如何看待他的说法呢? 这场推文风暴的起点,是特朗普对美国二战贡献的“历史重提”。他刻意强调“美国为帮助中国抵抗侵略者提供了大量支持”,却刻意模糊了1931年至1941年间美国对日战略物资输出的历史细节。 彼时的华盛顿向东京输送了占其战争需求60%的石油、80%的废钢铁,这些资源最终化作轰炸重庆的炮弹与侵华战场的坦克。这种选择性叙事暴露出美国政客对历史纵深感的缺失,正如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曾指出的:“铭记友谊不等于遗忘伤疤,感谢帮助不等于回避责任。” 真正引发国际舆论地震的,是特朗普对中俄朝关系的尖锐定性。在推文中,他突然将话题转向观礼台上的普京与金正恩,用“密谋对抗美国”的表述将三方正常交往污名化。 这种论调与现实形成荒诞对照:就在阅兵前日,中俄刚刚签署了北极航道联合开发协议,朝俄铁路运输量同比激增300%,这些务实合作均以经济项目为载体,与军事同盟毫无关联。更耐人寻味的是。 特朗普选择在此时发难,恰逢美国海军“福特”号航母战斗群因技术故障滞留诺福克军港,而中国“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方阵已公开亮相——这种军事科技代差的直观呈现,或许比任何外交辞令都更具冲击力。 推文中的矛盾心态在字里行间显露无遗。特朗普一方面宣称“不认为阅兵是对美国的挑战”,另一方面却下令海军在48小时内启动规模空前的海上阅兵预案,要求“福特”号航母必须赶在中国阅兵结束前出港。 这种“挽尊式”操作延续了其执政风格:2025年6月他主导的陆军250周年阅兵就因士兵嚼口香糖、坦克生锈等闹剧沦为全球笑柄,此次仓促筹备的海上阅兵,被五角大楼内部评估为“可能重蹈覆辙的风险项目”。 深层来看,特朗普的焦虑折射出美国对多极化趋势的战略不适。当中国通过阅兵展示覆盖太平洋的导弹防御体系,当俄罗斯在叙利亚战场验证新型电子战系统,当朝鲜成功试射潜射弹道导弹,这些突破都在动摇美国苦心构建的军事优势幻觉。 更令华盛顿不安的是,中俄朝在阅兵期间宣布的“东北亚安全对话机制”,首次将美国排除在区域安全架构之外——这种“去中心化”的治理模式,正是对美国“盟友体系”的釜底抽薪。 值得玩味的是,特朗普在推文结尾特意提及“飞虎队后人受邀观礼”,试图用历史温情冲淡现实张力。但这种公关手段收效甚微:中国网民迅速翻出1942年美国《租借法案》对华武器禁运记录,以及2025年美国对华3000亿美元科技制裁清单,形成历史与现实的双重回击。 更戏剧性的是,就在推文发布同时,白宫官网悄然撤下了“中美贸易战成果”专题页面——这种前后矛盾的操作,暴露出美国对华政策的内在撕裂。 当北京阅兵的礼炮声渐行渐远,特朗普的推文已成为解读大国博弈的鲜活样本。它既暴露了某些政客通过历史修正主义转移国内矛盾的惯用套路,也揭示出多极化时代传统霸权的心态失衡。 对于普通读者而言,这场舆论交锋的价值或许在于:它用最直观的方式展现了国际政治的丛林法则——当某个国家试图用阅兵展示肌肉时,另一个国家可能正在用科技突破重塑规则。 当某些政客沉迷于历史叙事时,现实中的力量对比早已悄然改写。这种动态博弈,或许正是21世纪国际关系最真实的写照。 这场隔空交锋中,哪个细节最让你印象深刻?是特朗普对历史的选择性记忆,还是中美俄朝的军事科技代差?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察。

0 阅读:395

猜你喜欢

现象研析所

现象研析所

研析现象,解读社会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