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93年,明朝末年,福建人陈振龙从海外冒死带回一根藤蔓,没想到,竟拯救了中国上亿人的性命。 陈振龙这个人,出生在明朝嘉靖年间,大概1543年左右,福建长乐县青桥村出身,那地方现在属于福州市长乐区鹤上镇。他家是普通农户,年轻时候读了不少书,十九岁那年考中秀才,进了县学堂,但后来几次乡试都没过关,就没再往科举上钻,转头做起了生意。那个年代福建沿海贸易发达,他跟着商队出海,去了吕宋岛,就是现在的菲律宾,那时候是西班牙的殖民地。 他在那边住了下来,做买卖,娶妻生子,生了个儿子叫陈经纶。陈振龙五十岁前后,已经有点家底,但还是常年往返中菲之间,靠海上贸易挣钱。历史上记载,他不光带回了甘薯,还引进了烟草,不过烟草那事儿争议大点,有人说不是他首创的。总之,他从一个落第秀才变成华侨商人,这路子在明朝末年不算少见,福建人出海的多。 那时候福建多山少地,靠海吃饭,灾害频发,旱涝轮着来,百姓日子苦。他年轻时在家乡见过饥荒,粮食短缺是常态。出海后,在吕宋看到当地农业情况不一样,西班牙人从美洲带过来的作物在那儿落地生根。 他接触到甘薯,原产地是南美洲,经哥伦布发现后,西班牙人传到菲律宾,作为殖民地的一部分。吕宋的西班牙当局管得严,禁止出口甘薯种子,怕技术外流,违者重罚甚至死刑。这不是随便说说,殖民政府就是靠垄断资源控制当地和贸易。陈振龙在那边经商多年,学会了些种植知识,观察到甘薯耐旱高产,适合福建的土质。 他决定带回甘薯,主要因为家乡粮食问题严重。第一次尝试失败,被海关查出,交了罚款保命。第二次也栽了,差点丢命,靠关系和钱才脱身。第三次,他学聪明了,把甘薯藤编进船上的绳子里,涂上泥巴伪装,保持湿润。 万历二十一年春天,也就是1593年,他五十岁,带着这根藤蔓坐船回福建。航行七天,藤蔓没枯死,到岸后他赶紧移植。甘薯就这样进了中国。那年福建正好大旱,他让儿子陈经纶去找巡抚金学曾,介绍种植方法。金学曾是福建官员,推动在灾区试种,效果好,百姓渡过难关,还叫它“金薯”感谢他。 明朝万历年间,还有其他人从不同路径带回。比如广东东莞的陈益从安南,就是现在越南,引种到广东;吴川的林怀兰也从越南带回。这些途径并行,甘薯从南方逐步扩散。 陈振龙的贡献在于福建一线,他的家族坚持推广。西班牙殖民吕宋时,强行带入美洲作物,但也带来压迫,当地土著和华侨日子都不好过。陈振龙作为商人,绕过禁令带回种子,这事儿在历史上被记为冒险,但本质上是贸易和生存需要驱动的。 引进后,陈振龙没停下脚步。他和儿子一起在福建推广,教百姓怎么选地、施肥、收储。甘薯生长周期短,三个月就能收,亩产高,耐贫瘠土壤,生熟都吃得。福建从沿海到内地,渐渐种开。陈振龙家族七代人接力。 从他到五世孙陈世元,跨越清朝乾隆年间。陈世元和朋友余瑞元、刘曦把种子带到山东,那时候北方还不认识这东西。他不光送种子,还教技术,甚至自掏腰包印传单,动员农民种。山东试种成功后,传到河南、河北、北京等地。清政府到乾隆后期才正式推广,但陈家早干了近两百年。 陈世元编了本书,叫《金薯传习录》,这是中国第一部甘薯专著,分上下卷,详细写引进过程、栽培方法、防虫储藏。书里基于祖先经验,补充了北方适应技巧。这书影响大,成为农业参考。甘薯在荒年作用明显,古籍说乡民活命靠它七八成。
雍正上位之后,一直觉得江宁织造府曹家很有钱,于是在雍正5年抄了曹家,花了3个月时
【2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