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1月,四架美军战机闯进我国领空,上级下令击落敌机,但导弹营长陈辉亭敢抗

如梦菲记 2025-09-03 12:34:16

1968年1月,四架美军战机闯进我国领空,上级下令击落敌机,但导弹营长陈辉亭敢抗命不打,谁知战后,军长不仅没追责,反倒登门道谢。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68年1月的广西宁明,空气里带着紧张的味道,那时正值越南战争最激烈的阶段,美军飞机频繁在边境活动,我国的地空导弹部队随时处于一级战备。   就在这样一个清晨,二营雷达屏幕上突然出现四个高速逼近的光点,速度和高度都符合敌机特征,目标从海上直插内陆,阵地里的气氛一下子凝固了,所有人都明白,随时可能要打第一仗。   导弹阵地早就准备妥当,发射架抬起,电源接通,制导雷达紧紧盯住目标,上级的命令接连传来,坚决要求立刻击落,无线电里催促一遍又一遍,气氛压得人透不过气。   操作人员的手已经放在发射按钮上,只等一声令下,三发导弹就能腾空而起,可就在这个关键时刻,营长陈辉亭盯着屏幕,却怎么都下不去决心。   他记得当天一大早,亲眼看见宁明机场有四架歼-6呼啸升空,机身上的标志在晨光里格外清晰,现在雷达上出现的四个光点,编队紧密,转弯半径规整,轨迹和平常美军飞机的习惯完全不同。   按照经验,美军侦察机大多单机行动,或者小编队,不会以这么密集的阵形闯入,如果真是敌机,飞行轨迹应该更加灵活,随时可能做规避动作,可这四个目标飞得异常整齐,像是按着尺子在走。   他的心开始打鼓,开火,也许能完成任务,但要是误击自己人,后果不堪设想,一架飞机的造价是一回事,更要命的是飞行员的生命,跳伞的存活几率并不高。   如果真是战友在天上,那一声“发射”就意味着四条人命,可不打,万一真的是敌机闯入,责任一样重大,无线电里一遍又一遍传来“坚决消灭”,那种压力几乎要把人压垮。   时间一点点在流逝,目标从九十公里逼近六十五公里,雷达开机,信号更清晰,导弹系统进入即刻发射状态,五十公里、三十公里,直到逼近十七公里,这是最佳拦截距离。   全营的人都在等待,他身边的副营长焦急得直跺脚,此时的沉默像刀子一样割在心上,谁都知道再不发射就要错过窗口。   陈辉亭咬紧牙关,他觉得这四个目标怎么看都不像敌人,他做了一个让所有人意想不到的动作,他伸手把操作技师的拇指从按钮上挪开,大声要求继续观察。   他坚持再次请求指挥所核实宁明机场的飞行情况,上级依旧回答没有我机起飞,但他不信,他凭着自己的记忆和判断,宁愿担上“抗命”的风险,也要拖住这关键几分钟。   就在所有人屏住呼吸时,局势终于出现转机,上级经过紧急核查后,确认雷达上的确不是敌机,而是我方的歼-6战机,很快新的命令下达,要求四架飞机立即加力脱离,转降吴圩机场。   雷达屏幕上,那四个光点迅速散开,朝着内陆方向加速,而不是往海面逃窜,这一幕彻底坐实了陈辉亭的判断,阵地解除战备,导弹关闭电源,所有人都长长地出了一口气。   四架战机平安落地,飞行员们才知道自己差点被当成敌机打掉,他们心里清楚,如果不是营长那一秒的坚持,结局将是无法挽回的灾难。   几天后,空七军军长刘玉堤亲自赶到二营,他没有追究所谓的“抗命”,而是紧紧握住陈辉亭的手,称赞他做出了正确的决定,被救下来的飞行员也赶来致谢,那种死里逃生后的感激,不是语言能形容的。   这起事件很快被记录下来,后来被称作“1·23生死17公里”,军队对整个防空体系进行了复盘,发现问题出在多个环节,雷达信号容易受地形和设备干扰,导致误判,飞行任务报备不够严格,信息传递滞后。   命令链条过于强调速度,缺乏多重核实,正是这些漏洞叠加,差点酿成一场惨剧,事件之后,敌我识别系统被加快列装,开火前必须经过三重核验,飞行任务需要提前报备,制度上的补丁被迅速补上。   这件事留给人的印象很深,军人服从命令是天职,但在战场上,只会机械执行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当技术不完善,当情报存疑,指挥员能不能保持冷静,用自己的判断守住底线,往往决定着几条生命的存亡,陈辉亭在那一刻的坚持,不只是救下了四名飞行员,也守住了部队的荣誉和国家的安稳。   如果当时他选择了照令行事,四架飞机可能瞬间化作火球,边境局势必然升级,国际影响难以估量,历史也许就会被改写,正是因为他在最紧要的时刻多看了一眼,多等了一秒,这场危机才被避免。   信源:网易军事——中国空军史上最大险情:4架歼6险葬身自家导弹

0 阅读:0

猜你喜欢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