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连大学都没上过的人,竟花费26万,用30年造出一条74米长的桥梁!1989年,就在工程竣工之际,一位外国专家却提出质疑:“这座桥的图纸是不是拿反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9年年初,湖南洞口县木鱼塘峡谷通车了一座新桥,桥身的模样与人们熟悉的桥截然不同,桥面平整,能让卡车顺利通过,桥下却像一张倒挂的大弯弓,悬在几十米深的谷底。 当时有外国专家看了直摇头,忍不住说是不是把图纸拿反了,这句话引发了不小的争议,桥的造价只有二十六万元,跨度七十四米,设计者居然是一个没上过大学的人,他用三十年时间走到这一步。 吴琦瑛1940年出生在湖南洞口的一个贫困农家,家境清苦到连煤油灯都要省着用,1956年,他才读完初中就因为家里供不起学费而辍学,那年他才十六岁,就跟着大人进工地搬砖扛水泥。 别人下工倒头就睡,他却趁着灯光微弱的时候翻看旧书摊淘来的《结构力学》《测量学》,没有老师指导,他就自己在沙地上画受力图,用树枝代替算筹列方程。 二十多年里,他坚持啃下两百多本专业书,笔记堆起来能到半人高,字数超过几十万,靠着这样的积累,他硬是把大学阶段的专业内容自学消化。 1972年,他被洞口县交通局破格录用,当时不少人怀疑,一个初中生能不能搞桥梁设计,很快,吴琦瑛给出了回应,1974年,他设计了湛田大桥。 这座桥预算只有五万元,原本按常规设计要花二十八万,他重新思考方案,采用石砌双曲拱桥的形式,结果成本控制在五万元以内,钢材和木材消耗大幅下降。 工程质量稳固耐用,造价却只有原预算的一小部分,这次实践让质疑的声音安静下来,他逐渐被公认是县里的桥梁能手。 在接下来的十多年里,他主持修建了二十多座桥,这些桥各有不同的条件,但他总能通过优化结构来节省费用。 钢材节省接近八成,木材节省幅度同样很大,他的设计不仅实用,而且在当时的条件下非常经济,也正是这些成绩让他获得了“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真正让他名字传开的,是木鱼塘峡谷上的桥,这个峡谷两岸是风化严重的砂质页岩,根本承受不了大体量的桥墩。 汛期时水位能上涨五米,河道极为湍急,常规的悬索桥或斜拉桥需要上百万资金,而县里根本没有这样的能力,要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建桥,几乎成了不可能的任务。 在多次勘测现场后,吴琦瑛想到了书里提到过的自锚上承式悬带桥,这种结构与常见的桥不同,不依靠桥墩,而是利用两岸岩体作为锚固点。 主索由多股钢丝组成,承担拉力,桥面本身则作为压杆反向抵抗,形成自平衡的整体。 整个桥就像一张倒挂的大弓,桥面和钢索相互对抗,达到稳定,由于免去了桥墩,造价可以大幅降低,而且能有效应对洪水的冲击。 施工过程并不轻松,主索需要由四十八根钢丝拧成,深深打进两岸岩壁,没有大型机械,只能依靠人力吊装和轻型构件拼接,悬在空中的槽形底板在风中摇晃,工人们心里都没底。 吴琦瑛亲自上阵,在钢索上走动,指挥安装,带动大家的信心,经过八个多月的奋战,这座跨度七十四米的桥终于建成,花费二十六万元。 通车当天,几辆满载木材的卡车缓缓驶过,桥身稳如磐石,暴雨来临时,洪水从桥下直接冲过,没有桥墩阻挡,也没有产生危险。 正是这种反常规的设计,让它看起来像是“图纸拿反了”,也因此引发了专家的惊讶,可实际运行效果证明,这是一种极富创造力的方案。 这座桥服役了二十多年,成了村民出山的重要通道,山里的农产品通过它运出去,孩子们的课本也通过它运进来,对于洞口县这样经济有限的地方,这座桥不仅仅是一种交通工具,更是经济发展的生命线。 很多人说,如果这桥晚出生二十年,或许能像一些大桥一样成为网红地标,可在当时,它带来的实实在在的便利比名声更重要。 2013年,检测结果显示桥梁混凝土出现开裂,钢束锈蚀严重,被定为危桥,2015年,出于安全考虑,它被拆除。 2017年,新桥在上游建成,虽然淘金桥不再存在,但人们依然记得它曾经解决了百万资金都难以解决的难题。 吴琦瑛一生共设计二十多座桥,累计跨度超过两千米,为国家节省资金数百万元,他从一个背砖头的少年,靠自学成长为高级工程师,把名字写进了教材。 他没有上过大学,却用三十年的坚持与才智证明了知识并不只是课堂上的内容,桥修好了,路通了,这就是最有力的答案。 这段经历让人明白,创新往往源自困境,看似反着来的桥,并不是错误,而是最合适的选择。 在木鱼塘峡谷,吴琦瑛用有限的条件造出了一条通往未来的通道,那句“图纸是不是拿反了”最终也成了对他创造力的另一种见证。 信源:百度百科—— 吴琦瑛
一个连大学都没上过的人,竟花费26万,用30年造出一条74米长的桥梁!1989年
如梦菲记
2025-09-02 15:33:0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