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日军包围渊子崖村,准备大开杀戒,但村里的312名村民却不甘坐以待毙,

如梦菲记 2025-09-02 14:33:09

1941年,日军包围渊子崖村,准备大开杀戒,但村里的312名村民却不甘坐以待毙,而是选择了联手,一起血战1000多名日军,打响了一场惊天动地的家园保卫战,最终,121头鬼子被击杀!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1年的冬天,山东临沂的渊子崖村陷入了生死关头,这个村子不大,三面环山,村子建在高崖上,外面还有厚实的围墙和壕沟,过去这些设施是为了防土匪,后来却成了抵御侵略的防线。   全村两百多户人家,加起来三百多人能战斗,他们面对的,却是一千多名武装精良的日军,按常理讲,这是一场没有悬念的对抗,可事实却写出了另一种结果。   事情的起因并不是突然爆发的,日本兵早就在这一带横行,烧杀抢掠,百姓生活在恐惧里,后来又有汉奸带人来要钱粮,口气嚣张,说要鸡鸭鱼肉和大洋。   村长林凡义带着大家拒绝了,还准备了土炮和土枪,汉奸灰溜溜地走了,却转头编造谎言,说村里藏着八路军的主力,日本军官信以为真,调集千余人马压向这个小村庄,渊子崖因此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日军到来的清晨,村头的狗狂叫不止,等人们抬头时,已经看到敌人黑压压的阵列,钢盔闪着冷光,机枪和炮架了起来,墙上站着的不是正规士兵,而是手里拿着镰刀、锄头、老旧土枪的农民。   村里的妇女、老人、孩子都参与其中,谁都明白这次若是不拼,等来的只会是全村灭顶之灾。   能战的男人守在城墙上,妇女搬石头、送水送饭,有的甚至直接抄起农具,老人照料伤员,孩子搬弹药,整个村庄成了一个庞大的战斗组织。   战斗从日出就开始了,日军先用火炮猛轰,把东北角的墙炸开缺口,敌人试图从那里冲进来,可等他们逼近,几门土炮一齐响起,铁砂和碎石喷射出去,一下子放倒了一片。   村民在缺口后拼命堵截,用门板和石头加固,冲进来的敌人遇上了早已守在里面的林九兰,他手握铡刀,砍倒了七个鬼子才倒在刺刀下,血腥混战没有让村民退缩,反而激起更多人冲上去。   这场激战并不是短暂的爆发,而是一次次接力,炮火中的林崇周被炸伤,肠子流出,他硬是把伤口捆好继续守炮位,林九宣看见儿子林端五中弹倒地,立刻拿起长矛拼杀,父子接连牺牲。   王彦治在敌人扑上来时拉响手榴弹,和几个鬼子一起倒下,林庆宝空手扑向敌人夺枪,双手血肉模糊仍不松开,林庆念和林荣册被俘,被扔进火堆烧死,口号声传遍村中。   妇女也冲上战场,拿开水、拿锄头,谁的亲人倒下,她就顶上去,老人把尸体盖好,再把家人推上前线,儿童举着镰刀砸向敌人,这一刻,没有人是旁观者。   巷战比墙上的对抗更加惨烈,日本兵挤进村里,却发现每条小路、每个院子都有拼死抵抗的村民,家家户户成了战位,厨房里能用的铁锅都砸碎当炮弹。   会武术的老人联手拼杀,最终全都牺牲,即使这样,村民们仍在用菜刀、石头甚至牙齿与敌人搏命,毒气弹扔了进来,人们用湿毛巾捂住口鼻继续战斗,很多人倒在浓烟里,但后面立刻有人顶上。   战斗从白天打到黑夜,日军多次发动冲锋,都被顶了回去,傍晚时分,八路军的队伍赶来支援,在村外与敌人激战,四十多名战士牺牲,外村的支援者也有人捐躯。   敌人见夜战不利,又被援军牵制,终于在深夜撤走,血腥的一天过去了,渊子崖满目疮痍,房屋被毁,街巷焦黑,但村子没有消失。   这场保卫战的结果令人震撼,121名日本兵倒在村口和巷战中,伪军也有伤亡,村子付出了沉重的代价,147位村民长眠地下,加上援军和外村人,共242名烈士牺牲。   一个小村庄,硬是在铁血对抗中保住了家园,这不是单兵作战的胜利,而是团结的力量,每个人都在岗位上拼命,没有人退缩,正是这种互相补位,形成了难以摧毁的防线。   战斗过后,渊子崖的幸存者清理废墟,把牺牲者埋葬,父子、夫妻、兄弟并排下葬,1942年,村子被授予“抗日楷模村”的称号。   两年后,村北修建了一座六角七级的纪念塔,高九米,塔上刻着242位烈士的名字,村民每年都聚集在塔下,擦拭姓名,讲述那一年的血战。   孩子们从小听着这些故事长大,记住了墙是怎么堵上的,记住了铡刀是怎么挥下去的,直到今天,那座塔依旧伫立,见证着当年农民与侵略者血战的历史。   渊子崖保卫战留给后人的不仅是数字和故事,更是一种力量,和平不是轻易得来的,是无数人用生命换来的。   三百多名普通农民面对千余日军,靠地形、靠土炮、靠团结,打出了让敌人震惊的结果。   他们用血肉筑成的防线,让后人明白什么是家园,什么是责任,即使过去了八十多年,这段历史依然提醒我们,团结和勇气才是真正的力量。   信源:大众日报——血战渊子崖:一个村庄的血性与不屈

0 阅读:0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