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展下逐客令:日本人一律不准入内,日方盯上的情报全泡汤 “日本人不准入内”,这是今年亚洲通用航空展上的明文规定。 本月27日,2025年亚洲通用航空展在珠海举行,这一届航展吸引了22个国家和地区,超过380家中外企业参展,光是室内展出的静态航空器就超过170架。 眼看航展即将开幕,日本媒体却发出了抱怨,称中国主办方这次明确告诉他们,因为近期的政治和外交原因,此次航展不允许日本嘉宾出席,甚至不让日本媒体报道此次展会。 不少人看到这条消息第一反应是“解气”,但很少有人知道,这道“逐客令”背后藏着多少国家安全的考量。从事航空航天领域报道12年的老记者老周,这次依然驻守航展一线,他对着展区里的国产新型无人机叹了口气:“早该这样了,前几年航展,我亲眼看到日本媒体拿着长焦镜头对着发动机细节拍,工作人员上前制止,他们还装模作样说‘只是好奇’。”老周的话不是空穴来风,公开资料显示,2023年珠海航展期间,日本共同社记者曾试图拍摄某型国产直升机的航电系统,被安保人员当场拦下,现场查获的相机里已储存近百张敏感部位照片。 日本对中国航空技术的觊觎从来不是秘密。此次航展展出的170架静态航空器中,多款民用无人机、轻型运动飞机搭载了自主研发的核心部件,这些技术看似用于民用,却能快速转化为应急救援、国土测绘等关键领域的支撑能力,甚至具备极高的军事转化潜力。日本某军工企业前工程师在匿名采访中透露,他们每年都会收到“收集中国航空技术情报”的内部任务,航展就是最直接的情报来源,“哪怕只是拍下座舱布局、机翼结构,回来都能作为技术分析的依据”。 这道“逐客令”更像是对日本近期挑衅行为的直接回应。就在航展开幕前一周,日本自卫队刚完成与美国的联合军演,演习科目中明确包含“针对亚太地区新型航空器的侦察与反制”;此前,日本政客还多次在国际场合抹黑中国航空技术“存在安全风险”,背地里却想方设法窃取核心数据。这种“说一套做一套”的行径,彻底消耗了中方的信任。珠海航展主办方在内部会议中明确表示:“允许各国正常交流,但绝不允许别有用心者借交流之名行窃取之实,日本近期的一系列操作,已经触碰了我们的安全底线。” 航展现场,来自山东的参展商李先生忙着调试自家研发的氢燃料通航飞机,他对这一规定举双手赞成:“我们花了5年时间攻克氢燃料动力系统,每一个数据都来之不易。去年航展,有日本企业代表缠着我们问技术参数,还提出‘合作研发’,其实就是想套取核心机密。”李先生的遭遇并非个例,不少参展企业都反映,日本方面的“咨询”往往精准指向技术短板和创新突破点,远超正常商业交流的范畴。 国际社会对中方的决定也多持理解态度。新加坡《联合早报》评论指出,各国都有权利维护自身技术安全,日本在航空技术领域长期对中国实施封锁,却反过来试图窃取中国技术,这种双重标准本身就站不住脚。前来参展的德国企业代表沃尔夫冈表示:“航展的核心是交流与合作,而不是情报窃取,中方的规定很合理,这能让真正的合作更纯粹。” 这道“逐客令”不是封闭保守的信号,而是中国维护国家安全的坚定表态。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从国产大飞机到新型无人机,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每一步突破,都凝聚着无数科研工作者的心血,绝不容许别有用心者肆意窃取。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我们欢迎所有秉持平等互利、真诚合作的国家和企业,但若想以交流之名行窃取之实,必然会被挡在门外。 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国家安全永远是发展的前提。珠海航展的这一决定,不仅守护了中国的技术成果,更向世界传递了“底线不可触碰”的明确信号。任何试图挑战中国安全底线的行为,终将徒劳无功。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