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日本不怕,甚至期待再次跟中国发生战争?因为日本设想的是,中日冲突的战场无论怎样都会在中国或朝鲜半岛,而不是在日本本土。这种想法延续了一千多年,这种思维已经刻进了他们的战略骨子里。 公元663年的白江口之战算是这套打法的开山之作,日本当时抱着抢朝鲜半岛地盘的心思,拉上百济凑了支水军,浩浩荡荡杀到锦江入海口。 结果撞上了唐朝和新罗的联军,被揍得找不着北,四百多艘战船被烧得只剩焦黑的残骸,士兵尸体浮在江面上能当摆渡船用。按说吃了这么大的亏,总得好好反省一下吧? 可日本朝廷盘算了半天,发现唐军压根没往日本本土挪一步,九州岛上的农民该种地还种地,都城的宫殿连块瓦片都没少。 这种“虽败犹安”的体验让他们抓住了精髓:只要战场不在自家门口,再大的败仗也只是面子问题,里子一点没伤。 之后他们倒是派了不少遣唐使去学文化制度,可骨子里那点“战场外移”的小九九没丢,只是暂时藏了起来等机会。 到了明朝,日本把这套思维玩得更溜了,直接搞起了“蚂蚁搬家式”的掠夺。一群由海盗、浪人组成的倭寇,坐着小破船就敢横渡东海,盯上了中国东南沿海的富庶之地。 从浙江的台州到福建的泉州,再到广东的潮州,这伙人烧杀抢掠了足足两百年,光嘉靖年间最猖獗的时候,一次倭寇入侵就能洗劫十几个州县,杀得沿海百姓流离失所。 有数据记载,仅1555年一年,倭寇在浙江、江苏一带就造成了上万平民死亡,烧毁房屋数十万间,江南地区的赋税收入直接暴跌三成。 可再看日本本土,九州的倭寇巢穴反而因为掠夺来的丝绸、瓷器和白银富得流油,领主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暗中提供补给。 这种“打砸抢全在别人家,好处全落自己袋”的操作,让日本彻底尝到了甜头,更坚信“战场外移”是条发财的捷径。 进入近代,工业文明给了日本更硬的底气,这套思维也升级成了规模化的侵略战争。 1894年的甲午战争,日本把战场选在了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黄海海战打得多激烈,辽东半岛打得多惨烈,日本列岛依旧歌舞升平。 他们用从中国掠夺的2亿两白银战争赔款,相当于当时日本四年的财政收入,大力发展军工和教育,转头就成了亚洲强国。 日俄战争更过分,为了抢中国东北的利益,直接把战场设在了中国土地上,旅顺港打成了人间地狱,东北百姓遭了无妄之灾,日本本土却趁机完成了工业化转型。 这种“以战养战、战场外移”的模式,让日本的野心越来越大,直到二战时才栽了跟头,但即便如此,他们前期的操作依旧遵循着老套路,侵华战争打了十四年,前十二年日本本土都没受到像样的攻击,东京的工厂日夜不停生产军火,支撑着在中国战场上的烧杀抢掠,直到1944年美军的轰炸机才真正让他们尝到本土被打的滋味。 到了现在,日本这套千年老思维换了身现代军装,依旧在战略里占据核心位置。 看他们2025年发布的《防卫白皮书》就知道,通篇渲染周边威胁,实则在偷偷打造“防区外反击能力”,说白了就是能在别人家门口打仗的本事。 他们计划2026年前采购500枚“战斧”巡航导弹,这种导弹射程能到1600公里,把发射点设在日本本土,刚好能覆盖朝鲜半岛和中国东部沿海,这不就是把战场外移的老套路换成了导弹版本? 在西南诸岛的布局更能说明问题,宫古岛、石垣岛这些地方部署了大量反舰导弹和防空导弹,专门盯着宫古海峡,就是想把未来可能的冲突堵在第一岛链上。 他们还在马毛岛建了日美共用的军事基地,计划2030年前建成战机跑道和雷达站,甚至在石垣岛提前备好了能支撑14天高强度作战的弹药库,所有准备都围绕着“把仗挡在本土之外”来做。 更有意思的是,日本现在还在玩“借刀杀人”的把戏,拉着美国搞各种联合军演,把美军的航母、战机请到自家周边,表面上是寻求保护,实则是想把美国绑在自己的战车上,万一真有冲突,先让美军在前面顶着,自己躲在后面操作,本质上还是延续了“本土安全第一”的千年逻辑。 从白江口的战船到现在的巡航导弹,从倭寇的小破船到日美联合军演的航母编队,日本的武器装备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战场必须设在别人家”的思维从来没变过。 这种刻在骨子里的侥幸,让他们总觉得自己能一直稳坐钓鱼台,却忘了时代早就变了,现在的中国早就不是当年那个只能被动防御的唐朝或明朝,真要是把战火烧到家门口,他们那点精心布置的防御,恐怕连自家的门户都守不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