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 越南媒体突然报道了:受中日关系紧张等因素影响,在日本的越南务工群体因为中国游客减少,正在经历解雇和减薪潮。 近日,日本首相涉台错误言论引发中方反制,精准戳中日本旅游业软肋,这波代价最终落到了远渡重洋讨生活的越南人身上。 可能有人觉得不就是少了些中国游客吗?可翻一翻日本旅游业的账本就知道,中国游客对当地旅游相关行业来说是实打实的“金主爸爸”,这个“金主”一缺位,产业链最下游的务工者自然最先受凉。 得先把中国游客在日本旅游业的分量说透,才懂为啥会连累到越南务工者。 中国游客曾占日本入境游客的三成,人均消费常年稳居第一,疫情前一年在日消费额占所有外国游客消费总额的近四成,说是日本住宿、餐饮、零售行业的支柱一点不为过。 拿疫情前的数据对比就很直观,韩国游客数量和中国差不多,但人均消费远低于中国;美国游客人均稍高,可总人数差了一大截。 这种“高价值+大基数”的组合,直接撑起了相关行业的半壁江山。东京成田机场30多个旅游团取消、全国退订量逼近50万人次,每个退订背后都是酒店空房、餐厅冷灶、药店货架积灰的现实。 而越南务工群体恰好扎堆在这些最依赖中国游客的行业里。越南是日本外籍劳动者中的主力,大部分集中在服务业,其中超半数直接和旅游业挂钩。 中国游客常去的东京新宿、大阪心斋桥、京都清水寺周边,那些导购、餐厅服务员、街边摊贩里,不少都是越南务工者。 他们做的多是技术门槛不高但极度依赖客流量的岗位:药妆店的中文导购专门服务中国游客,居酒屋帮工所在的门店靠中国游客撑场面,酒店保洁员的工作量也跟着游客数量走。 这些岗位就是旅游业的“晴雨表”,中国游客一减少,最先被砍的就是它们。 东京新宿一家主打中国游客的居酒屋老板透露,疫情前店里近半员工是越南人,每晚翻台率能到3次,中国游客占比超七成。 可中国游客退订潮一来,每晚翻台率连1次都达不到,周末都坐不满半桌。老板没办法,先辞了两名越南兼职员工,留下的全职越南员工月薪降了不少,还得身兼服务员和保洁两职。 这种情况在大阪心斋桥更普遍,那里的药妆店本是中国游客的“主战场”,之前每家店都有会中文的越南导购,负责介绍产品和免税手续,现在半数以上越南导购被裁,剩下的也得轮流排班,收入直接少了三分之一。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影响还在往产业链上下游传导,连不直接接触游客的岗位都没能幸免。东京一家专做中国旅游团接送的大巴租赁公司,之前不少司机是越南人,每月能跑几十个团。 现在中国团几乎全停,每月本地团不到10个,老板只能解雇部分越南司机,剩下的改成兼职,有活才来,收入拦腰斩断。 清水寺门口卖抹茶冰淇淋的越南阿姨更无奈,之前一天能卖两百多份,现在顶多卖三十份,赚不够房租只能去市区餐馆洗碗,活更累钱还少。 这些越南务工者抱着“多赚钱”的想法来日本,没想到成了日本外交失误的“背锅侠”。 有人可能会问,日本不能靠其他国家游客补上吗?还真不行。 日本入境游客里,中国、韩国、美国是主力,但中国游客的消费力比韩国、美国游客都高不少,就算把后两者数量翻倍,也补不上中国游客留下的缺口。 更关键的是,很多行业早就“量身定制”了中国游客服务:药妆店的中文标识、免税店的支付宝支付、餐厅的中文菜单,这些其他国家游客用不上。 越南务工者本就是冲着这些服务中国游客的岗位来的,岗位没了,他们既没技术优势去工厂,也没语言优势做高端服务,只能被裁员或减薪。 说到底,这波越南在日务工群体的困境就是典型的“蝴蝶效应”:日本首相一句涉台错误言论,引发中方反制,中国游客锐减,高度依赖中国游客的日本旅游相关行业受冲击,最终压力传导给了行业里最没话语权的越南务工者。 那些之前把“欢迎中国游客”标语挂得老高的日本老板,如今对着越南员工下狠手,着实现实。这些越南务工者远渡重洋讨生活,没招谁没惹谁,却因两国外交摩擦丢工作、降薪水,确实冤枉。 这也反过来证明,中国游客对日本旅游业根本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实打实的“衣食父母”,得罪了“衣食父母”,终究会连累更多无辜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