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7年的印度村庄,村民们不敢在白天出门砍柴,家家户户门窗紧闭。 一头来自

君轩谈历史 2025-11-25 19:43:04

1907年的印度村庄,村民们不敢在白天出门砍柴,家家户户门窗紧闭。 一头来自尼泊尔的母老虎已经夺走了436条人命,骨头上的深齿痕成了当地人的噩梦。 就在这时,31岁的吉姆·科贝特带着一把老式猎枪走进了丛林,他不知道这次狩猎将彻底改变他的人生轨迹。 科贝特从小就和丛林结下了不解之缘。 1875年出生在印度北部的英国殖民家庭,父亲早逝后母亲靠房产投资拉扯九个孩子长大。 8岁那年,他第一次拿起前装枪练习射击,很快就能准确打中豹子。 本来想当个工程师,后来发现家里经济条件不允许,17岁就成了燃料检查员,月薪100卢比负责木材装运。 在码头工作时,科贝特不仅优化了货物转运流程,还建起了一所学校,学生从几十人发展到三百多人。 这段经历让他学会了和各阶层人士打交道,也深入了解了当地的语言和习俗。 38岁那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他志愿参军被拒,直到1917年才当上上尉,招募库马翁人组建了70连。 在西线服役时,他搭建的保温棚让五百名士兵只有一人死亡,后来在第三次阿富汗战争中负责补给线,这些经历都磨练了他的组织能力和责任感。 击毙昌帕瓦特虎的过程并不轻松。 科贝特追踪了好几个月,最后在一个村庄附近发现了被害人的小腿,从膝盖处整整齐齐被咬断,平整得像被斧子砍的。 顺着血迹找到老虎后,他一枪命中头部结束了这场噩梦。 检查尸体时发现,这只老虎的右上犬齿断了一半,右下犬齿齐根断掉,伤口已经严重感染。 正是这个永久性伤害让它无法捕猎野生动物,才转而攻击人类。 这次经历让科贝特开始反思人与动物的关系。 1920年他买了第一部相机,受摄影师朋友影响开始用镜头记录野生动物。 1930年代东非之旅中,他亲眼看到森林破坏对动物生存的影响,回来后就公开反对过度狩猎和砍伐树木。 他在书中写道:"本来想继续做猎人,但后来发现真正的威胁不是这些动物,而是我们人类自己。" 1934年,科贝特和马尔科姆·黑利共同推动建立了印度第一座国家公园,海利公园,也就是后来的吉姆·科贝特国家公园。 他倡导"相机代替猎枪"的理念,通过《库马翁食人兽》等著作向公众传播野生动物保护思想。 这些书用朴实的语言讲述他的亲身经历,分析动物食人的原因,让更多人意识到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 如今的科贝特国家公园已经扩展到520平方公里,2025年数据显示这里生活着约260只孟加拉虎,是印度虎密度最高的保护区之一。 公园里不仅有老虎,还有豹猫、渔猫、熊等50多种哺乳动物,完善的生态系统为这些动物提供了充足的猎物。 1973年印度政府启动的"印度虎保护计划"就是从这里开始,现在全国已经设立了27个老虎保护区。 从猎人到自然守护者,科贝特的转变告诉我们,人与自然可以和谐共处。 他的故事提醒我们,保护野生动物不只是建立保护区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改变人类对自然的态度。 如今走在科贝特国家公园的丛林里,仿佛还能看到那个曾经举着猎枪的年轻人,只是现在他手里拿的是相机,镜头对准的是自由奔跑的老虎。 如此看来,科贝特留给我们最宝贵的遗产,就是让我们明白:真正的勇气不是征服自然,而是学会与自然共存。

0 阅读:35

猜你喜欢

君轩谈历史

君轩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