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旧金山港口,美国海关检查人员的目光扫过一位中国女性的行李箱。 药瓶

君轩谈历史 2025-11-25 19:43:02

1957年旧金山港口,美国海关检查人员的目光扫过一位中国女性的行李箱。 药瓶里装着的不是普通药品,而是400克锗单晶和硅单晶,那时西方国家对中国禁运的尖端材料。 这个把祖国看得比什么都重的人,就是后来被称作"中国半导体材料之母"的林兰英。 福建莆田的老宅里,1918年出生的林兰英从小就透着股不服输的劲儿。 家里重男轻女不让上学,6岁的她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绝食三天,硬是让开明的父亲点头。 中学12个学期保持年级第一,校长特批免了学费;福建协和大学物理系毕业时,她是系里第一个女毕业生。 本来想安安稳稳当个中学老师,1948年的留学机会却改变了人生轨迹。 迪金森学院数学系毕业后,她转头扎进固体物理领域,1955年成了宾夕法尼亚大学史上第一个中国女博士。 美国公司开出优渥条件,三次加薪挽留,可她心里清楚,新中国更需要会做半导体材料的人。 1956年,她用"母亲重病"的理由申请回国,其实行李箱里早已塞满了实验笔记。 回国后的日子比想象中难。 物理研究所分给她的实验室只有15平米,冬天没有暖气,室温低到4℃。 她带着学生用砖头砌炉子,自己绕加热线圈,1957年春天终于拉出中国第一根锗单晶,纯度达到99.9999%。 第二年硅单晶也做出来了,这让中国成了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这项技术的国家。 1960年,当她提出要搞砷化镓单晶研究时,不少人觉得是天方夜谭。 "基础都没打好,搞什么超前研究?"面对质疑,她带着团队在实验室一待就是两年。 1962年,用水平布里奇曼法制备的砷化镓单晶,电子迁移率直接冲到国际顶尖水平。 后来这些材料用在了军用雷达上,原子弹研制的精密测量仪器也离不开她团队做的硅外延材料。 文革时批斗会刚结束,她就偷偷跑回实验室记录数据,父亲被迫害致死的消息传来,她把眼泪擦干继续做实验。 1973年的一天,她看着实验室里的晶体生长装置突然想到,微重力环境下说不定能长出更完美的晶体。 这个想法在当时显得太超前,直到1987年才等到机会。 她和王希季团队合作,在返回式卫星上搭载砷化镓晶体生长实验。 1200℃的高温炉安全性争议不小,她拍着胸脯保证"出问题我负责",最终实验成功,纯度创下全球纪录。 在半导体所40年,她带出来的学生能坐满一整个会议室。 当副所长那些年,她一手搭建起完整的研发体系,80岁还每周去实验室给博士生上课。 有人问她图什么,她总是说:"国家培养一个科学家不容易,能多做一点是一点。" 如今芯片技术竞争白热化,再看林兰英院士的人生轨迹,从莆田老宅的抗争到太空材料的突破,她用85年人生写就的,正是一代代中国科学家"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生动写照。 那些藏在药瓶里的晶体,早已长成支撑中国高科技发展的参天大树。

0 阅读:0
君轩谈历史

君轩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