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8月30日傍晚,莫斯科米赫尔逊工厂的工人们正围着刚结束演讲的列宁欢呼。

君轩谈历史 2025-11-25 19:43:02

1918年8月30日傍晚,莫斯科米赫尔逊工厂的工人们正围着刚结束演讲的列宁欢呼。 突然,三声枪响划破喧闹,人群瞬间陷入混乱。 这个改变苏联命运的三分钟,至今仍笼罩着层层迷雾。 刺客芬妮·卡普兰当场被捕,这个30岁的女人有着复杂的革命经历。 她16岁就因参与暗杀基辅州长被判苦役,在西伯利亚的11年里,采矿劳作让她的视力严重受损。 2003年俄罗斯出版的《芬妮·卡普兰或者谁刺杀了列宁》一书提出疑问:近乎失明的她,怎么能在混乱中精准射击? 更奇怪的是她的鞋子。 搜查时发现,卡普兰靴子里垫着两个信封,后来查明是审讯军官不慎掉落的。 《历史上的暗杀图谋》作者尼古拉·曾科维奇质疑,穿着露钉子的鞋,她是如何远距离逃脱的? 遇刺事件直接引发了红色恐怖。 9月5日,苏维埃政府颁布《关于红色恐怖的决议》,契卡开始大规模镇压。 官方档案显示处决了12733人,但历史学家估算实际数字可能高达14万到50万。 卡普兰本人在三天后就被处决,尸体用金属桶焚烧,不留痕迹。 这场刺杀还埋下了权力斗争的种子。 列宁虽然活了下来,但子弹一直留在体内。 1922年取出子弹后不到一个月,他就突发中风。 1924年1月21日,列宁在哥尔克村逝世,享年54岁。 他的死让斯大林和托洛茨基的权力之争浮出水面。 如今俄罗斯学界对这段历史仍有争议。 2018年国家档案馆公布的部分文件显示,当时契卡负责人雅各布斯·彼得斯的电报中提到多名嫌疑人。 这让"替罪羊论"有了更多支持者,有人认为真正的刺客是莉迪亚·科诺普列娃。 历史就像莫斯科的迷雾,真相往往隐藏在层层档案之后。 不管卡普兰是不是真凶,这起事件都成了20世纪政治暴力的原型。 它告诉我们,革命理想与恐怖手段的悖论,至今仍值得深思。

0 阅读:4
君轩谈历史

君轩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