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开战即封门”?你想想,日本正愁手里没牌打,这70万滞留人员就是天然的“人肉盾牌”。指望日本开放港口让你撤?那简直是与虎谋皮。真正的撤侨,早在外交部发布“暂勿前往”的那一刻就已经结束了,剩下的,全是命。 70万滞留人员,背后是70万个牵肠挂肚的家庭。32岁的陈姐在大阪经营一家中式餐馆,疫情期间咬牙撑了下来,今年年初局势紧张时,朋友劝她回国,她看着刚稳定的生意和正在读小学的孩子,总觉得“不会真打起来”。 直到上个月,她想给孩子办回国签证,才发现日本入国管理局的审核周期从1周延长到了1个月,直飞上海的航班取消了一半,剩下的航班经济舱票价涨到了2万多,还得拼手速抢。 更让她心慌的是,周边不少华人商铺开始囤积米面油,中国驻大阪总领馆的安全提醒从每月一次变成了每周两次,却从没提过“战时撤侨”的具体方案——她这才意识到,当初的侥幸,可能要付出沉重代价。 日本的地理和资源短板,决定了它战时必然会“封门”。这个岛国90%以上的石油、天然气依赖进口,60%以上的粮食需要从海外采购,港口和机场就是它的“生命线”。 一旦冲突爆发,日本首先要做的就是牢牢控制这些战略通道,防止敌方袭击,同时保障自身物资供应。这种情况下,让外籍人员大规模撤离,等于给敌方提供了渗透的机会,也会占用有限的交通资源,日本绝不会做这种“自断生路”的事。 查过日本2015年通过的《安全保障相关法》就知道,战时状态下,自卫队有权征用民用机场、港口,限制人员跨境流动,甚至可以对“有安全风险”的外籍人员实施临时收容。 这些条款不是摆设,是为了在紧急状态下掌握绝对主动权,70万滞留人员,自然会被纳入管控范围。 日本太需要一张能牵制对手的“低成本筹码”了。这些年,它一边跟着盟友扩充军备,一边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经济增长乏力的困境,在地区事务中越来越难彰显存在感。 一旦局势升级,70万中国滞留人员就成了它最“划算”的牌——不用投入额外资源,只要控制住这些人的流动,就能给对方制造舆论压力和外交难题。 你以为它会顾及人道主义?看看俄乌冲突初期,某些国家扣押外籍公民、限制撤离通道的操作就该明白,战争面前,所谓的“人道主义”往往要让位于战略利益。 日本很清楚,这70万人背后是70万个中国家庭,只要拿捏住这些人的安全,就能在谈判桌上争取更多筹码,这种“不费力却见效快”的手段,它没理由不用。 别迷信“国家会兜底”的幻想,撤侨从来都是“窗口期博弈”。2011年福岛核泄漏时,中国启动撤侨行动,从发布通知到最后一批公民撤离,只用了72小时,那是因为局势可控、交通未断。 可一旦进入战争状态,导弹升空、航线封锁、港口关闭,就算国家想派军舰、包机,也找不到安全的停靠点和降落场。 外交部的“暂勿前往”预警,不是随便说说,是基于情报部门对局势的精准判断,是在给大家留最后的撤离机会。 那些觉得“真打起来国家肯定会救我”的人,忽略了一个基本常识:战争会摧毁所有常规秩序,你连出门都难,何谈撤离?2014年也门撤侨,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中国军舰赶到时,港口还没完全封锁,要是再晚几天,后果不堪设想。 更值得警惕的是,日本早已在悄悄布局战时人员管理。近几年,它在全国范围内完善了外籍人员登记系统,要求所有长期滞留的外国人必须录入指纹、人脸识别信息,甚至要报备详细住址和工作单位。 这些信息平时是管理便利,战时就是精准管控的依据。一旦冲突爆发,日本完全可以通过这套系统快速锁定外籍人员,限制其活动范围,70万人想分散撤离都难,更别说大规模集体回国。 还有不少滞留人员持有日本工作签证或永住权,他们觉得“自己在日本有合法身份,不会被为难”,却忘了战时状态下,“合法身份”在国家利益面前,根本不值一提。 不是国家不重视公民安全,而是战争的残酷远超普通人的想象。撤侨的核心是“抢时间”,这个窗口一旦关闭,再强大的国家也难有回天之力。 70万滞留人员的处境,本质上是跨境流动必须面对的风险——当你选择走出国门,就意味着要承担目的地的安全风险,而国家的预警和领事保护,从来都是“防患于未然”,不是“事后补救”。 理性看待出境,重视国家发布的安全预警,是每个成年人对自己和家庭负责的基本态度。 “开战即封门”不是危言耸听,是基于地缘政治、战略利益和历史教训的客观判断。别等枪响了才想起找归途,那时可能只剩下无助和悔恨。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