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时,中美士兵放下了手中的枪,相互握手致敬。他们脱下军装,走到上一秒还在以命相搏的对手跟前,紧紧的握在了一起。几个美国大兵甚至索性光着膀子,毫无顾虑。此刻,他们心里如释重负,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容。 1953年7月27日中午刚过,板门店那间简陋的木板房里,停战协定刚签完字。外面风还卷着黄土,远处炮声稀稀拉拉地响,像谁还没舍得把最后一口气放出来。协议写得明白:晚上十点整,枪炮全停。结果那十二个小时,双方都跟疯了一样,把仓库里能打的炮弹全往外倒,生怕剩下一颗留着过年。志愿军炮群、美军155榴弹炮、韩军105炮,轮番上阵,炸得山都抖三抖。士兵们趴在阵地上,听着炮弹在头顶嗖嗖飞,心里就一个念头:再熬几小时就熬到头了。 十点一到,世界突然就安静了。三年多天天伴着的爆炸声、机枪声、冲锋号声,一下子全没了,只剩风吹铁丝网的嗡嗡声。很多人耳朵里还嗡嗡响,像里面塞了棉花。第二天一早,太阳刚爬上山头,前线两边的人就忍不住探出头来。没人下命令,也没人举白旗,就是谁先站出来一步,对面就跟一步,慢慢就走到了一块儿。 最常见的就是互相递烟。志愿军带的多是飞马牌、哈德门,美军是骆驼、好彩,点上火你一口我一口,烟雾飘在中间,谁也说不上谁的烟更香。有人掏出家里带来的炒花生、炒蚕豆,有人把压缩饼干、罐头、巧克力掰成小块分了。东西不多,但谁都不推辞,吃下去就觉得这仗总算没白打,至少人还活着。 还有人换帽子、换领章、换纽扣。美军鸭舌帽扣在志愿军头上显得滑稽,志愿军棉帽戴到美国兵头上立刻大了一圈,大家看着就笑。有人把刚发的苹果洗干净,隔着十几米远的河面扔过去,对面接住咬一口,再扔回来一个志愿军发的煮玉米棒子,就这么你抛我接,玩得不亦乐乎。 最夸张的还是那几个美国大兵,直接把上衣脱了,光着膀子晒太阳。七月的朝鲜热得跟蒸笼似的,身上又全是泥,又痒又脏,脱了就痛快。志愿军这边看着也笑,有人把军装上衣脱下来搭在枪上,只穿个背心,露出晒得黝黑的肩膀。两边人就这么站着,隔着一条小河或者几道铁丝网,咧着嘴乐,谁也听不懂谁在说什么,但谁都明白:这仗打完了。 其实这事持续时间很短,十几二十分钟就散了。美军哨子一吹,他们就回去站岗,志愿军班长一喊集合,也都回到阵地。铁丝网没拆,地雷没排,望远镜还对着对面,一切又恢复到昨天的样子。但那一刻是真的,谁都藏不住脸上那股松劲。三年多天天提心吊胆,睡觉都把枪抱在怀里,突然有人告诉你可以喘口气了,那种感觉隔着七十年都能体会到。 后来冲洗出来的照片里,最多就是这种画面:两拨人站在弹坑中间,手拉着手,脸上都是笑。有人光膀子,有人戴着不合头的军帽,有人举着刚换来的香烟比V字。照片底下一排小字:1953.7.28,韩国。那些老兵老了以后翻出这照片,总会多看两眼,嘴角自己就翘起来了。 这不是政治和解,国家之间还有谈判桌上的争吵,还有后来的军事分界线对峙。但对那些端过枪、挖过战壕、埋过战友的普通士兵来说,能在停火那一刻跟昨天还拼命的对手握个手、递根烟、分块糖,就已经够了。他们很多人一辈子都是农民,种地、收粮、养活一家子,穿上军装上了战场,也不过是听命令干活。命令说打就打,命令说停就停,打的时候真拼命,停下来就真松了口气。 所以那十几分钟的握手、笑脸、交换小礼物,其实就是一群普通人用最简单的方式,告诉自己也告诉对方:咱们都还活着,这就行。战争是上面的事,活下来是自己的事。那一刻,他们把这事分得清清楚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