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已经饿了3天的唐满洋,趁着夜色率部爬上了美军580.7高地,谁知上面一个美军都没有,他一愣:“难道情报有误?” 唐满洋站在山顶上愣住了,偌大一个山头,空空荡荡,连个鬼影子都没有。 他没有急着欢呼胜利,而是立刻让人四散侦察。没过多久,侦察员回来报告:美国人没在主峰,而是在旁边那三个互成犄角的小山包上扎了营! 这其实也是李奇微的战术。美国人怕死,也怕志愿军的夜袭。他们知道志愿军擅长晚上摸营,所以故意不在目标明显的主峰待着,而是躲在侧翼,如果你占了主峰,他们正好用火力覆盖你;如果你没发现他们,他们正好睡大觉。 唐满洋端着望远镜一看,好家伙,这帮美国少爷兵心是真大。他们觉得志愿军肯定会扑主峰,压根没想到有人会摸到这荒凉的小山包上来。 唐满洋当机立断:打! 他带着人悄悄摸向最近的一个美军营地。离得近了,借着月光,唐满洋看见一个美国兵正钻在睡袋里呼呼大睡。有意思的是,这美国兵的一只手露在外面,手腕上戴着一块夜光手表,那绿莹莹的光在黑夜里特别扎眼。 在当年的唐满洋眼里,这种高级货只有国民党的高级军官才戴得起。他心里火起,也顾不得暴露了,抬手就是一枪! “砰”的一声,那个美国兵连梦都没做完就见了上帝。 这一枪就是信号。早就憋着一肚子火、饿得眼冒金星的志愿军战士们,把剩下的手榴弹一股脑地扔进了美军的帐篷和工事里。 那场面,真叫一个“炸营”。美军这支空降兵部队虽然装备精良,甚至可以说武装到了牙齿,但他们有个致命弱点:怕近战,怕夜战。被从睡梦中炸醒的美国兵,裤子都来不及提,晕头转向地就被咱们的刺刀逼到了眼前。 这一仗打得那叫一个痛快。大部分美军还没明白咋回事就被歼灭了,剩下的幾十號人,看着周围杀红了眼的中国士兵,很识时务地举起了双手投降。 这一仗本来打得挺完美,既夺回了阵地,又抓了俘虏,还缴获了物资。但接下来的事儿,成了后来争议的焦点,也成了唐满洋军旅生涯里一个解不开的结。 战斗结束后,唐满洋正准备派人押送这几十个俘虏回去。就在这时候,不知道是谁不小心触碰了美军遗留的照明弹发射器。 “嗖”的一下,一颗耀眼的照明弹升空,瞬间把黑漆漆的山沟照得亮如白昼。 这一下坏了事。 刚才黑灯瞎火的,美军俘虏不知道志愿军的虚实,以为被大部队包围了。这灯一亮,他们看清楚了:站在他们面前的,不过是一群衣衫褴褛、瘦骨嶙峋、连站都快站不稳的“叫花子”兵,而且人数比他们还少! 这帮美国兵是空降特种兵,那是受过专业训练的,那是吃牛肉罐头长大的壮汉。一看这情况,那股子傲慢劲儿和求生欲瞬间就上来了。 有人开始用英语大声喊叫,似乎在串联反抗;还有几个胆大的,居然试图去抢夺战士手里的枪。现场的气氛瞬间从“缴枪不杀”变成了“你死我活”。 唐满洋当时脑子嗡的一下。他太清楚自己手下这帮兄弟的状态了——饿了三天,刚才那场突袭完全是凭着一口气撑下来的,现在气一泄,体能已经透支到了极限。如果这几十个强壮的美军俘虏真的暴动,这40多个兄弟,可能一个都活不下来。 战场上没有那么多时间给你开研讨会。 看着蠢蠢欲动的战俘群,唐满洋眼神一凛,咬着牙下了一道狠令:全部击毙! 枪声再次响起。这一次,是为了生存。 等团部的接收人员赶到时,看到的是一地的美军尸体。唐满洋梗着脖子报告说是在战斗中击毙的。但这事儿毕竟瞒不住,后来还是被上级知道了。 按照纪律,杀俘是严重违反政策的。这事儿要在平时,那得上军事法庭。但考虑到当时的特殊情况——敌众我寡、极度疲劳、战俘暴动在即,再加上唐满洋确实立了大功,夺回了关键阵地保住了全团的退路。 最后,上级给了个折中的处理:本来该报的一等功,降为了三等功。 这事儿后来有人替唐满洋鸣不平,说连长那是为了救兄弟们的命。唐满洋自己倒是看得很开。很多年后,这位老英雄提起这事儿,语气挺平静:“跟那些死在战场上的战友比,我还能活着,还能立功,有啥不知足的?当时我要是不下令,死的就是我的兵。我不后悔。” 如今回过头看这段历史,咱们很难用坐在空调房里的道德标准去苛责当年的决定。在那个冰天雪地、你死我活的朝鲜战场上,在那三天没吃饭的极限生理状态下,唐满洋的选择,其实是一个一线指挥官在绝境中做出的本能反应。 580.7高地那一夜,没有好莱坞式的孤胆英雄,只有一群为了保家卫国,饿着肚子也要把敌人打趴下的中国硬汉。 这就是真实的战场,残酷、纠结,但也因此而显得格外厚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