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没料到日本敢动手,张作霖没料到日本真敢炸自己,蒋介石也没料到卢沟桥是通向全

丽唐文采飞扬 2025-11-25 12:01:55

李鸿章没料到日本敢动手,张作霖没料到日本真敢炸自己,蒋介石也没料到卢沟桥是通向全面战争的入口——但日本每一次都真的下了死手。   二战时日本国力强大,所以我们打得艰苦,但这其实是一个普遍的误解,真实情况是,日本的工业实力远不及美国甚至德国,其战争机器严重依赖对外掠夺,根基相当脆弱。   它敢于叫嚣“三个月灭亡中国”,并发动那样一场浩劫不在于它有多强大,而在于我们一次次对它战略意图的误判,以及它自身那种近乎疯狂的、藐视一切规则的赌徒心态。   九一八事变,东北军兵力远超关东军,达到20万对1万多的悬殊比例。   但当时从南京国民政府到张学良,主流判断是“以忍让求和平”,认为日本只是在寻衅滋事,只要我们不抵抗,避免冲突扩大,就可以通过国际联盟的外交调停来解决问题。   蒋介石明确指示“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并将主要精力放在“平定内乱”上。   结果“不抵抗”被日军视为默许,短短几天,辽宁、吉林二十多座城市沦陷,东北大好河山落入敌手,这背后是对日本军国主义突破底线的决心出现了致命的误判。   抗战初期将主力部队集中于淞沪地区,虽然展现了抵抗决心,但可能是一个战略失误,这个部署并未能改变日军从华北南下的主攻方向,反而可能使日军形成南北夹击中原的有利态势。   蒋介石最初的“二期抗战”构想,并未充分考虑到战争会进入一个漫长的战略相持阶段,这与毛主席提出的“论持久战”三阶段论相比,在对战争发展规律的认识上存在不足。   此后蒋介石也提出了将日军拖入内陆、化“速战速决”为“持久作战”的战略,并成功实践,但初期的摇摆和误判,无疑让我们付出了更大的代价。   这种心理让他们从一开始就低估了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和广阔国土的战略纵深,甲级战犯甚至将中国军队蔑称为“土匪军”,这种心态贯穿战争始终。   正是这种傲慢,最终让他们的速胜计划彻底破产,中国军民的持久抵抗,特别是敌后战场的开辟和中国远征军对日军后勤线的切断,将日本拖入了其国力无法支撑的消耗战泥潭。   到1938年底,日军占领武汉后,已无力再发动大规模战略进攻,被迫转入“以战养战”和政治诱降的阶段。   面对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大是大非问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抱有幻想,更不能低估对手突破底线的可能,我们爱好和平,但绝不意味着我们会对任何侵犯我们核心利益的言行妥协退让。   我们必须以史为鉴,保持高度警惕,做好应对一切挑战的准备,对于那些企图重走军国主义老路的势力,我们有权利、也有责任对其历史罪行进行再清算。   大家觉得,我们今天应该如何从历史的反复“没想到”中吸取教训,来应对当前复杂的国际局势? 参考资料: 《甲午战争:日本为何敢动清朝》·澎湃新闻·2021-09-10

0 阅读:0
丽唐文采飞扬

丽唐文采飞扬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