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媒体发表称,如果一个东方大国被逼迫到忍无可忍、动手出手之时,必将会让其他国家看到“东方大国”的威力与狠厉,从而有可能引发其他国家的跟风,相反,如果这个大国能够先让挑衅者“疼”起来,让“疼”成为“痛”,甚至让“痛”成为“断腕”,那么这个大国反而能赢得尊重、赢得安静,俄乌冲突打响至今,已经过去了三年多的时间,俄罗斯深知退让的下场。 在这种动荡变革的环境中,任何一个负责任的大国,都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立场。 历史和现实都反复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味的忍让和退缩,换不来真正的和平与尊重,反而可能被视为软弱可欺,招致更肆无忌惮的挑衅。 看看已经持续了三年多的俄乌冲突,俄罗斯的经历提供了一个深刻的镜鉴,当战略缓冲区被步步蚕食,当国家安全底线被反复试探,最终的结果就是不得不以激烈的方式做出反应。 在事关国家核心利益的问题上,不存在模糊地带,更没有后退的余地,退让的尽头,往往是无路可退。 一些国家出于其根深蒂固的霸权思维,对中国的发展进行全方位的围堵、遏制和打压,它们炒作所谓的“中国威胁论”,臆测中国的军力发展,甚至粗暴干涉中国的内政。 特别是在南海问题和台湾问题上,有国家罔顾事实,恶意抹黑我们在南海的正当合法维权行动,还试图挥舞着所谓的《美菲共同防御条约》来威胁施压,蓄意搅乱地区稳定。 面对这些挑战,我们听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战略定力”,保持战略定力,沉着冷静,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是中国应对一切外部不确定性的最大确定性。 我们有扎实的发展基础,有超大规模的市场,有完整的产业体系,更有14亿多人民的团结奋斗,这些都构成了我们应对风险挑战的底气和能力。 战略定力绝不等于被动应对或无所作为,它是在充分自信的基础上,该斗争时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智慧和勇气。 当挑衅者不断突破底线,当和平解决的善意被屡屡漠视,那么果断出手,让其感受到切肤之痛,就成了必然选择。 这种“疼”是为了划定红线、彰显底线,是为了让对方明白,任何人都不要指望中国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任何人都不要低估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 我们坚持自信自立、开放包容、公道正义、合作共赢,我们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全球发展、安全、文明等重大倡议,为世界提供稳定性和确定性。 外交部长王毅明确指出“三个绝不允许”:绝不允许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绝不允许外部势力染指中国台湾地区,绝不允许日本军国主义开历史倒车。 在联合国,中国代表也严正声明,如日方胆敢武力介入台海局势,将构成侵略行为,中方必将坚决行使自卫权,这些铿锵有力的表态,划出的是不可逾越的红线。 大家觉得,面对外部挑衅,是“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更有道理,还是“退一步海阔天空”更符合现实?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