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两国外交战争打的正火热,韩国突然发出言论引得震动,李在明政府官宣:东北亚三国

往事趣谈纪录 2025-11-25 10:43:14

中日两国外交战争打的正火热,韩国突然发出言论引得震动,李在明政府官宣:东北亚三国官方表述,从“韩日中”改成“韩中日”。 要知道如今中日两国之间的关系十分的严峻,根子就在日本高市早苗那番出格言论上,11 月 7 日她在国会公然宣称 “台湾有事可能构成日本可行使集体自卫权的存亡危机事态”,这可是战后日本领导人头一回把涉台问题和武力介入直接挂钩,直接戳了中国的底线,也把中日关系推到了风口浪尖。 中国这边自然不会惯着,一系列反制措施紧跟着就来,先是全面暂停进口日本水产品,从冷冻海鲜到鲜活水产一个不落,紧接着提醒中国公民避免赴日旅游留学,航司还支持免费退改签. 连中日联合舆论调查、广岛的日中友好纪念活动都给叫停了,日本山口县、高松市的官方访华团也只能临时取消行程,实打实让日本尝到了苦头。 就在这节骨眼上,韩国李在明政府突然官宣把东北亚三国官方表述从 “韩日中” 改回 “韩中日”,这波操作看着是换个说法,实则全是门道。 要知道前总统尹锡悦执政时,为了贴近日美,特意把韩国社会用了多年的 “韩中日” 改成 “韩日中”,当时总统府还直言这是 “反映外交立场”,说白了就是把日本摆到了中国前面。 如今李在明政府改回来,总统室官员直接点破前届 “过度偏向日本,破坏外交平衡”,这拨 “拨乱反正” 的意味再明显不过,韩联社也直白说这是 “间接对华示好”,在中日关系剑拔弩张的时候,这种表态简直是递了个明确的信号。 韩国这么做可不是一时兴起,纯粹是算清了利益账,毕竟经济上根本离不开中国。数据摆在那,韩国制造业 GDP 里 58.4% 都靠海外需求拉动,其中对华依赖度达到 10.8%,比 2000 年翻了一倍还多,反观对日依赖度才 2.6%,这点差距明眼人都能看清。 更关键的是核心产业的命门捏在中国手里,韩国进口规模超 1000 万美元且对单一国家依赖超 50% 的产品有 1176 种。 其中 584 种主要来自中国,半导体需要的稀土类金属 79.4% 从中国进,二次电池用的人造石墨、氧化锂几乎全靠中国供应,连新能源汽车电机的永磁铁,进口占比还高达 85.8%。 之前中国对镓和锗实施出口管制,韩国媒体都急着喊 “动摇半导体根基”,这种依赖度下,韩国可不敢像日本那样硬刚。 再看贸易数据的对比,日本被制裁后对华出口明显拉胯,2025 年 1 月日本对华出口同比下降 6.2%,贸易逆差增幅高达 50.2%,而中韩贸易却在逆势增长,前三季度辽宁对韩出口就涨了 14.4%,其中机电产品出口暴涨 39.8%,船舶更是疯涨 318.4%,高新技术产品也涨了 25.7%。 这一降一升之间,韩国心里门儿清,跟着日本掺和没好处,倒不如趁机拉近和中国的关系。其实李在明早有动作,APEC 峰会上就主动提要和中国 “构建相互尊重的新型伙伴关系”,还说中国是 “确保供应链稳定的核心伙伴”,甚至表态要支持中国主办 2026 年 APEC 会议,这次改表述不过是系列示好里的一步。 说到底,韩国这波操作是典型的 “趋利避害”,毕竟日本已经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和中国硬碰硬的代价 —— 水产品出口受阻、人文交流暂停、企业利益受损,连日本国内都有不少反对声音,鸠山由纪夫骂高市早苗 “煽动危机”,立宪民主党也批她 “言论越界”。 韩国可不想步这个后尘,毕竟中国不只是贸易伙伴,在朝鲜半岛和平问题上还得靠中国发挥建设性作用。把 “韩日中” 改回 “韩中日”,既不用付出实质成本,又能向中国释放善意,顺便纠正前届的外交失衡,这种稳赚不赔的买卖,李在明政府自然不会错过。 更何况中方已经邀请李在明明年 4 月访华,这明显是认可了韩国的示好,接下来中韩合作怕是要更热络了,反观日本,还得在制裁里慢慢消化自己惹出来的麻烦。

0 阅读:83
往事趣谈纪录

往事趣谈纪录

感谢大家的关注